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互联网网络社区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网络社区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网络社区调查报告小组成员:王建国200740934张志伟200740976贾文通200740948赵杰200740941高尧200740936一. 研究背景随着社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应用的普及成熟,互联网正逐步跨入社区时代。

从论坛BBS、校友录、博客(Blog)、个人空间、SNS 等新旧社区应用,到社区搜索、社区聚合、社区营销、社区创业、社区投资等社区经营话题,都是业界关注的热点。

互联网社区在2009年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中国网民对论坛(BBS)/讨论组/论坛社区/SNS 等的应用逐渐获得用户的高度关注和依赖,成为其日常必备的互联网基础应用。

截至2009 年9 月,中国有306.1 万家(CNNIC)独立网站,从门户到行业网站,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相当一部分网站均拥有独立社区。

然而,一方面,互联网社区经营者和从业者需要更多的数据指导日常工作和运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外人士对互联网社区缺乏足够的判断依据,无法准确把握整个网络社区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中国互联网社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详尽的数据,汇总性地统计分析中国网络社区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成长趋势,以期为网络社区市场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需求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和方向指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站长和社区网民。

按照问卷内容和分析目标的不同,本次调查选择了网络社区运营者(站长篇)和网络社区用户(网民篇)两个调查样本。

二.研究方法(一)网络调研(网络用户)说明依据统计学理论和行业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计算机网上联机的调查方法进行,通过对一部分网络运营商,网络用户进行调查,取数据。

(二)网络调研(行业研究)说明行业研究部分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桌面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行业专家、厂商、渠道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销售和市场等方面数据。

桌面研究,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用户调研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获得一些公开信息的渠道:政府数据与信息相关的经济数据行业公开信息企业年报、季报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三.总体网民规模及结构特征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随着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图2.1 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情况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9.1%,目前仍只有不到1/5的中国居民是网民。

这一普及率略低于全球21.1%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

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冰岛,已经有85.4%的居民是网民。

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68.4%。

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20.8%。

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民文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图2.2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图2.3 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一)性别目前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已经上升到46.4%,比2007年12月42.8%的女性网民比例上升了3.6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逐渐走向性别均衡,这一特点受中国整体居民性别比例影响。

图2.4 网民性别结构与2007年12月相比,男女性互联网普及率均在上升,女性互联网普及率上升略快。

目前中国男性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9.9%,即已有接近1/5的男性居民是网民。

图2.5 2008年6月和2007年12月分性别互联网普及率比较(二)年龄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网民这一较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对中国互联网深层应用影响较大,中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出与年轻网民特征较为相符、仍以娱乐为主要特点。

图2.6 网民年龄结构与2007年12月相比,半年内各年龄段的网民增量如下图,30岁及以下的三个年龄段的网民增长量均超过900万人。

图2.7 2008年上半年各年龄段网民增长量(三)学历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

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靠拢,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与2007年12月相比,半年内高中学历网民和初中学历网民增量最大,分别达到2304万人和1594万人,这两者之和占到总新增网民4300万人的90.7%,大专及以上网民的增长则较为平稳。

图2.8 网民学历结构(四)网民身份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

网民规模居于第二位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比例占到25.5%。

此外,本报告中网民中的管理层包括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这两者的比例占到了网民总数的10.7%。

图2.9 网民职业结构(五)收入/婚姻状况目前网民中500元以下收入的网民比例占到30.5%,是网民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

从学生/非学生网民来看,学生网民的月收入90%以上都在1000元以下,而学生网民在网民中占到了30%,是引致总体网民月收入中1000元以下的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

图2.10 网民收入结构表2.1 学生网民与非学生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对比三.互联网基础资源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

域名数量保持平稳。

域名利用率正在增加。

网站数量达到323万个,网站数量继续平稳增长。

国际出口带宽达到866,367Mbps,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35.3%。

(一)IP地址IPv4地址容量有限,2012年现有的IP地址将分配完毕。

尽管中国的IPv4地址数量增长迅速,但是仍旧很快将会面临不能满足增长迅速的网民需求境况。

届时,运营商、用户和设备提供商将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

要解决网络地址的问题,需要尽快过渡到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以利于整个互联网未来的互联互通。

但是目前国内的IPv6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全国地址分配的机制。

目前中国的IPv6地址为63块。

图13 2006-2009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情况(二)域名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1万,其中有80%为cn域名。

目前CN域名中,.CN结尾的二级域名比例仍然最高,占到CN 域名总数的64.0%,其次是域名,占比为23.1%。

(三)网站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323万个,网站数量增长幅度不大。

图14 2006-2009中国网站规模变化(四)网页网页的规模反映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程度。

自2003年开始,中国的网页规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长,2009年网页数量达到336亿个,年增长率超过100%。

图15 2003-2009年中国网页规模变化从下表的详细网页情况来看,网页的增加量中以静态网页居多。

与此同时,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达到10397个,年增长率达到86%。

但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增长不多,只增加了2.9KB。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继续发展,2009年底达到866,367Mbps,年增长率达到35.3%。

图16 2006-2009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六)互联网基础资源指数基础资源是互联网的根基,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整体互联网的发展质量。

我们从四个维度衡量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每千网民IP地址数[6]、每千网民域名数、每千网民网站数、每千网民国际出口带宽数。

u 基础资源指数计算方法该指数以CNNIC每年两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测算。

从2005年底开始,CNNIC对域名的统计从原来的单纯.CN域名扩展到全部域名类别,本报告对数据基期的设定从2005年开始。

考虑到数据稳定性的需要,本报告选取2005年底——2007年中两年四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基期数据。

指数权重计算:采用专家赋权的方式,共有来自政府代表、业界代表、互联网技术专家、统计学专家等14位专家参与打分,计算结果如下:各基础指标的指数值=本期网民人均拥有量/基期网民人均拥有量*100基础资源指数=0.30048×IP地址指数+0.2435×域名指数+0.2727×网站指数+0.1833×国际出口带宽指数基础资源指数计算结果从表8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09年,四种基础资源都在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同期网民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网民规模的快速膨胀,甚至稀释了基础资源的增量,使IP地址、域名等基础资源的千人平均拥有量不增反降(表9)。

从IP地址指数看,从2007年至今,人均IP地址拥有量逐年下降。

IP地址是互联网最为基础的资源,没有IP地址,就无法接入互联网,因而,IP地址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如果未来IP地址指数持续走低,可能制约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2007年,国家顶级域名.CN实施“国家域名腾飞计划”。

.CN域名跨越式增长,快速赶超了.COM,这也是域名指数在多数年份高于其他三个指数的重要原因。

从2007年到2009年,国际出口带宽指数持续稳步增长,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带宽资源的快速发展,而带宽资源的增长,为中国网民不断提升互联网应用体验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速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基础资源指数趋势分析图17 2007-2009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指数和分项指数的趋势变化2007年底——2008年底,基础资源的四个构成要素中,虽然IP 地址指数持续下降,但是由于国际出口带宽指数和网站指数保持稳定增长之势,而域名指数保持高位平稳,这带动了整体基础资源指数稳定增长。

但是到了2009年,域名指数、网站指数都呈下降之势,国际出口带宽指数的平稳增长难以扭转其他三个指标形成的下降大势,导致基础资源指数下降。

基础资源是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条件,要保证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资源不会制约整体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快速扭转人均域名拥有量的持续下滑局面;优化国际出口带宽环境和宽带速度,推进中国互联网从宽带互联网向高速互联网转型;保持域名资源和网站资源的稳步增长。

四.网民上网概况(一)上网时间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9小时。

与去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增加1小时,增幅为6.3%,该时长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