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五《说木叶》公开课

必修五《说木叶》公开课


象(第一段)。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 (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第二段)。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第三段)。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点关
键词。用你圈点的关键词说说最后一 节表达的意思。
“木”与“树”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意象
场合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 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拓展二:梅
春夏之 交饱含 水分的 繁密的 叶子。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微黄而 不飘零, 因雨而 湿润着。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பைடு நூலகம்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艺术特征

满树的叶子 水分很充足
浓荫 浓绿
木板.木料
树干 干燥 秋天

微黄
落叶
艺术特征
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 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 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 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 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 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 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 雨街头温柔吟唱……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南朝梁· 柳恽《捣衣》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附 落;陇山头上的秋云,飘飞空中。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 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 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拓展练习 合作交流: 及意义。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
意象潜在暗含的意 义,把它们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表现了梅的 高贵品格,我 国古代把松、 墙角数枝梅, 竹、梅誉为 凌寒独自开。 “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 遥知不是雪, 象征,这首诗 为有暗香来。 表现的就是我 国这种传统文 ——王安石《梅花》 化精神。
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 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卜算子》 《卜算子》 《梅花》 毛泽东 陆游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 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 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 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 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 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 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 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 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 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 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 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1: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 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2:女子纤柔轻盈,妖媚多情。
3: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 猖狂的奸臣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
涔(cé n)阳
亭皋(gāo)
万应锭(dì ng)
寒砧(zhēn)
言筌(quá n)
窸窣(xī sū)
2.词语理解
迢(tiá o)远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王安石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 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 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 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 化精神。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
我们的生活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 我们的生活!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带有 “菊”等意象的诗歌或句 子,并理解、归纳其中的 含义。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示 ? 性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相去无几
树叶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 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 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 觉”才会喷涌而出。”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 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 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 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 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 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 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 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陆游《卜算子· 咏梅》表达的是 “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 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 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 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 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 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 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 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 而不是湿润的。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 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说“木叶”
林 庚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 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不 再 考 虑 文 字 洗 练 的 问 题
落木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2、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
省 『 叶 』 而 不 肯 放 弃 『 木 』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
结构层次
一(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 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二(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 什么有这些特征。(原因)
三(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 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第1层: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4:其他:折柳送别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 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 和大自然的活力。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 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月:月在边塞诗中,无论是征人思家还是思妇怀远, 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月 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 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 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 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月寄愁情。自 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 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 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渔火对愁眠”。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 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 连了。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的凄美祝愿,表达出深挚的情与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