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

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


3
5、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度左右。持续数日 或数周,日差 不超过1度,常见的有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 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 下,再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而反 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3、驰张热:体温在39.0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日差在2.0度以上,但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 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 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导致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较为 常见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感染性疾病占 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如无 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变态反应性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因素 (中暑)、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 骨折等)
4、注意事项
1、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病人不宜测口温;腹泻、直肠 或肛门手术病人不可用直肠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或 炎症,腋下出汗多,肩关节受伤者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 者不宜测腋温。 2、进食、饮水或面颊部热敷、吸烟、坐浴或灌肠后, 需待30分钟后,方可测量相应部位的体温。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可在病员床旁监督测量, 必要时做肛温和口温的对照予以复查。 4、若发现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表而吞下水银时,可立即 口服大量蛋白水或牛奶使蛋白质和汞结合,以延缓汞的 吸收,最后排出体外。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 韭菜等粗纤维食物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粗纤维食 物能增加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5、切忌把体温表放到热水中清洗或放到沸水中煮,这 样会引起爆裂。 3
2、测量体温的方法
1、口温测量法:将口表水银端斜放舌下热窝, 使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表,3分钟 取出。 2、腋下测量法:擦干腋下,将体温表水银端 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 温表,1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量法:使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 卧位,用油剂润滑肛表,将体温表的水银端 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取出。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感染性发热。 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抗菌素的使 用。 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肿瘤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的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菌素还是抗 病毒的药物。痰培养,是否是真菌感染,真 菌的种类,再选择合适的药物。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3、性别的因素: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 比男性高0。3度。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 周期出现规律性变化。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这 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管。 4、活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体温升高。临床 测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温时 应防止哭闹。 5、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了 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 对于手术病人在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 6、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都 可使体温出现一时性的增高。



三、发热
1、概念 2、发热的原因? 3、发热程度的判断? 4、发热的临床阶段? 5、发热的热型? 6、发热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1、 什么是发热?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 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 超过正常范围。
3
2、发热的原因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的因素 一般清晨2-6点体温最低 ,下 午2-8点时最高。其变动范围不应超过0.5-1.0 度上下。这种昼夜的节律波动,可能和人体活 动、代谢、血液循环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密切 关系。 2、年龄的因素 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 同体温也是不同的 婴幼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 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环境温度 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 温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的低值。
发热的处置及用药原则
呼吸科
姜晶
一、体温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2、人体体温的调节? 3、体温的正常范围?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代谢氧化过程中 释放大量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迅速转化 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 于体外。另外有50%的能量储存到ATP的高能磷 酸键中,以供机体利用。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 能而散发体外。由于上述情况而使人体产生了 体温。 ATP是什么?(三磷酸腺苷) 是一种核苷酸,是体内组织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 能量来源。具有储存和转运的功能。
3
6、发热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 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 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 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 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 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
2、人体体温的调节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体温 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小丘脑的前部为散热中 枢,后部为产热中枢。 在生理情况下,当体温升高时,机体靠减少 产热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的恒定。相反, 当体温下降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 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
3、体温的正常范围
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这三个 部位测量得到的温度和深部体温相近。所 谓正常的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 是一个温度范围。 口温: 36.3-37.2 直肠温度:36.5-37.7 腋下温度:36--37
3、体温表的消毒
1、单人使用的要放到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使用前取出,清水冲洗擦干。 2、集体使用的体温表,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 5分钟后取出清水冲洗,用离心机甩至35度 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 取出,用清水清洗,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 中备用。 消毒液可选择:70%的酒精;1%的过氧乙酸; 0。5%的碘伏,酸水。
五、发热时的用药原则 1、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
疾病.因此对待发热不能单纯的退热,而应积极的 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WHO建议当体温高于 38.5度时,应采取安全解热药治疗,体温低于 38.5度时,一般不用退热药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 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 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 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当对体 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脑细 胞的损伤和体温过高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还需适 当降温,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服用一种解热镇痛 药,但不可长期服用。儿童,尤其对既往有高热 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 取药物降温时必要的。
3
3、发热程度的判断
1、低热:37.3-38.0 结核病、风湿热。 2、中度热:38.1—39 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1—41 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度以上 中暑。
3
4、发热的临床过程
分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 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2、高热持续期:主要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 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疼、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尿少。 3、退热期: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渐退 和骤退。如骤退,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 下降、四肢厥冷等虚脱和休克现象。 另外:发热常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疼 痛、皮疹等
3
补充
1、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是全身用冷方法, 多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但对于年老体 弱、畏寒、对冷敏感及风湿病人忌用。 2、对于病人实施物理降温时,时间不宜过 长、反复用冷可导致不良反应。要密切 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寒战、面色苍白、注 意脉搏、血压情况,还要注意体温下降 程度以及病人的病情变化,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
3
四、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2、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3、药物降温。(解热镇痛药) 4、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局部冷疗法: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冰帽、 冰毯机、冰槽、冷湿敷法及化学冰袋等。 全身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 盐水灌肠等。 温度32-34度,25-35%的酒精。 体温超过39.0度可用局部冷疗法. 体温超过39.5度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
副作用: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和肾脏的副作副作 用。与剂量有关系。 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 这与剂量无关,是由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有关, 造成小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有关。 小剂量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大剂量有抗炎的作用
3
二、体温表
1、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2、测量方法? 3、体温表的消毒? 4、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1、水银体温表:口表、肛表和腋表。是由一根真空 毛细管外带有刻度的玻璃管。口表和肛表的玻璃管 似三棱镜状,腋表呈扁平状。 其中口表和腋表的球 部较细长,有助于测温时扩大接触面,肛表的球部 较粗短,可防止插入肛门时折段或损伤黏膜。 2、电子体温表: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 3、可弃式体温表:为一次性。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 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测温时点状薄片随机体的 温度而变色,最后的变色点位置即为所测温度。 4、感温胶片:对温度敏感的胶片。可贴在前额和腹 部。只能用于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适用于新 生儿和幼儿。
3
制作简易冰袋的方法: 1、塑料瓶如矿泉水瓶、输液瓶等装满水冷 冻。 2、用过的输液袋或过期的输液袋。 3、冷藏药品用的冰袋。 4、橡胶手套盛满水。
2、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