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这在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以来的八十年历史中虽不多见,但从一个例面告诉我们,物理学和化学正在日益相互渗透。

福井谦一于一九儿一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同年发表了《关于化学反应理论》一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艾伦·克鲁格 (Aaron Klng) 英国人(1926--)一九八二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艾伦·克鲁格,因为他以晶体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83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赫希巴赫 (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佩德森 (Charles Pedersen,1904—)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 (Jean-Marie Lehn,1939-) 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 Cram,1919-)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1989切赫(T.R.cech)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奥尔特曼(S.Altnan)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1990科里(E.J.Corey)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贡献极大丰富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宝库1991理查德·R·恩斯特 (Richard R.Ernst) 瑞士人,在发展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方面的重要贡献1992鲁道夫·阿瑟·马库斯 (Rudolph.Quthur.Marcus) 美国人,创立和发展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1993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 美国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加拿大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1994乔治·欧拉(george Aolah) 美国人,发现了利用超强酸使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1995克鲁岑(paul crutzen) 荷兰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莫利纳(1ario iolina)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罗兰(F.sherwood rowland)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996罗伯特·F·柯尔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理查德·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哈罗德·W·克罗托英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1997保罗·博耶美国人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约翰·沃克英国人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延斯·斯科丹麦人发现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1998沃特尔·科恩美国人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论为简化原子键的计算打下了基础约翰·波普尔英国人 1970年设计了一种日后被广泛应用的计算程序,他发展的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对分子、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1999艾哈迈德·泽维尔美国人,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2000艾伦·黑格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白川英树日本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2001野依良治日本人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威廉·诺尔斯美国人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2002芬恩,美国田中耕一,日本诺尔四,瑞士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2003彼得·阿格雷美国人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人他们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这是个重大发现,开启了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

2004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均为以色列人;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5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成就:有助攻克爱滋及癌症难关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2009英国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VenkatramanRamakrishnan) 、美国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以色列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因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获奖2010两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开发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的方法获奖。

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

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

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而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这一难题。

两位评委介绍说,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

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