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R 核磁共振氢谱
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6.1.4 核磁共振波谱仪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
(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 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
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
(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种
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
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
磁量子数m=-1/2;
( 核磁共振现象)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
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动)
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0 = 2 0 = H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间
的能级差:E= H0 (磁矩)
6.1.3 核磁共振条件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 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
连续波仪器的缺点是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率低,因而有被PFT仪器取 代的趋势。
B b. 脉冲付里叶变换(PFT)核磁共振谱仪
采用射频脉冲激发在一定范围内所有的欲观测的核,通 过付里叶变换得到NMR谱图。
PFT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工作效率。
第6.2节 核磁共振波谱
分析法
6.2 1H-核磁共振波谱
6.2.1 1H-NMR的化学位移 6.2.2 1H-NMR的自旋偶 合与自旋裂分
6.2.3 积分曲线与质子的数 目
6.2.4 1H-NMR的谱图解析
6.2.1 1H-NMR的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由于化学环境不同所引起的NMR 信号位置的变化。 化学位移常用δ表示。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核与裸露的质子不同,其周围还有电子! 各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核,其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也不同。 在H0作用下,核外电子的环流运动会产生一感应磁场H感应。 而H感应的方向总是与H0相反,用化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核外电 子的存在使1H核受到了屏蔽作用。1H核真正感受到的磁场强度 H实为:
一般有机物的δ>0,在TMS的低场(左边)出峰。
例:在60MHz的仪器上,测得CHCl3与TMS间 吸收频率之差为437Hz,则CHCl3中1H的化学 位移为:
d样 - 品 0标 样 16= 064 0 13 60 7 16= 07.28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H的化学位移范围约为0~10pmm,取决于以下1H的化 学位移的结构因素: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线 圈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E= H0 (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H0 = h 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 0 = H0 ; 共振条件: 0 = H0 / (2 )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讨论: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 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 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
3 .射频信号接受器(检 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 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 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 信号。
4.样品管:外径5mm的玻璃管, 测量过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a.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根据,连续改变νRF或H0,使观测核一一被激发。
扫频:固定H0,改变νRF; √扫场:固定νRF,改变H0(操作更为方便)。
—— 磁旋比,核 的特征常数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I 例
偶数
偶数
0
16O ,12C
偶数 奇数
奇数
1,2,3…. 14N,2H
奇数或偶数 1/2;3/2;5/2…. 1H,13C,31P,19F
6.1.2 核磁共振现象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在实际测量中,化学位移不是以裸露的1H为标准,而是
以某一标准物为标准,测得样品共振峰与标准样共振 峰的距离。以δ表示:
d 样品 - 标样
6
10
0
ν样品——样品的共振频率;ν标样——标准样的共振频率; ν0 ——仪器的工作频率;乘106是为了读数方便。 标样——TMS((CH3)4Si)。其分子中只有一种1H,且屏蔽 作用特大,在高场出峰。
常见的各种1H的化学位移如下:
6.2.2 1H-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自旋偶合的起因 偶合常数 磁等性质子和磁不等性质子 一级谱图和(n+1)规律
(a)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对H电子云密度的影响:屏蔽与去屏蔽,电子云密度越高,屏蔽效应
就越大,核磁共振就发生在较高场,化学位移止减小,电负性强, 电子云密度降低,化学位移增大。 (b)C原子的杂化状态:C-H键中,s成分高,H的化学位移值增大。 (c)邻近基团磁各向异性效应---远程屏蔽 (d)氢键和溶剂效应。氢键使质子在较低场发生共振,化学位移增 大。氘代溶剂
H 实 H 0H 0 H 0(1)
在真实分子中,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2H0(1)
这里σ是屏蔽常数。 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因其周围电子云密度不同,裸
露程度不同,其σ值也不同,从而发生核磁共振的H0不 同。这就是化学位移的来源。
所以,化学位移也可定义为由于屏蔽程度不同而引起 的NMR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第6章 核磁共振波谱
分析法
6.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6.1.1 原子核的自旋 6.1.2 核磁共振现象 6.1.3 核磁共振条件 6.1.4 核磁共振波谱仪
6.1.1 原子核的自旋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P|2h I(I1) 核 磁 矩: μ= P
I:自旋量子数;
h:普朗克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