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实例中解读批判性思维
高二英语组付荣
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外加一张口,即是整个教学活动!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爱国家考试制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围绕高考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它的优势很明显,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的组织管理,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关键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被动到主动的角色变化,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说起批断思维,在2006年上海召开的第3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肯定了这一教学模式,他表示,学生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它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辩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下面我以高中英语必修4二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为例,展示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先从袁隆平这个人说起,他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可如何成为具有“杂交水稻之父”尊称的先锋?原因就在于他的批判性思维,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完成了别人想却不敢想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先锋”。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如此,要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大胆质疑,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语言知识是一种习性知识。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很难展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但对于某些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文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课文《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我抓住“pioneer”作为整篇文章的主线。
首先,我让学生从阅读第一段入手,了解到一点:袁隆平达到了某一领域的top高度,成为了这一领域的pioneer。
他之所以能取得不同于常人的成绩,正是因为他具有敢于创新的批判性思维。
下面,我就会结合第二段的学习,来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创新型思维是怎样形成的。
他处于一个饥饿的年代,他善于去寻找问题,并立志去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目标是多么的明确,这为袁隆平批判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为身边的名利所累吗?千万不要!在第三段,我的学生会学到袁隆平对待名利的态度,让我们一心研究,让我们满足业余爱好。
学着学着,学生会自豪地告诉我:老师,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我们应该有梦想,应该不断地追逐梦想,对吗?这是我们从最后一段学到的,我很满足于学生主动告诉我这一点。
是啊!追逐梦想!永远成为试图去解决问题的pion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