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鳍豚的濒危现状及野生动物的保护

白鳍豚的濒危现状及野生动物的保护

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 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 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 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vexillifer
2020/5/25
生存状况: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 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 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 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2020/5/25
目录
• 白鳍豚详细介绍 • 白鳍豚濒危现状 • 白鳍豚濒危原因 • 野生动物的濒危与灭绝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20/5/25
外形特征
身体结构
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体 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眼睛很小,吻部 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 颗圆锥形的牙齿,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 形 若海豚。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 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前肢为鳍 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末端左 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2020/5/25
2019年7月14日上午8时25分,世界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去世了。 “淇淇”走了。走得那样突然,那样悄无声息。 美国动物保护人士在信中说,“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悲痛……‘淇淇让我们 知道了那正很快消失的‘世界’……没有它,我们将对这一‘世界’一无所知。
由于“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便自然成为人类与白鳍 豚交流的“亲善大使”。社会各界、世界各地关心白鳍豚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 “淇淇”并通过“淇淇”来了解长江中白鳍豚的生存现状,探讨保护白鳍豚的对 策。
2020/5/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 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2019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2019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19年: 0头?!科学家怀疑这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19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20/5/25
分布范围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 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 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 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面临灭绝的 境地。
保护价值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女神”、 “水中大熊猫”。它是研究鲸类进化 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 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 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20/5/25
淇淇死后制成的标本,现放置在 武汉白暨豚馆供游客参观。
陈佩薰教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室 白暨豚首任主任)送走淇淇
2020/5/25
到底是谁在威胁 白鳍豚的生存?
2020/5/25
濒危原因
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 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濒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 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江河是我们的兄弟,奉献给我们以甘泉。江河承 载我们的船只,抚育我们的儿女。我们必须像善待我们 的亲兄弟一样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 动物,人类也将因巨大的心灵孤独而消亡。今天在动物 身上发生的一切,很快将在人类自身再现。世上万物皆 相连” 。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著 《珍爱地球》
2020/5/25
白鳍豚是兽不是鱼。它是食肉动物,为同 齿形。体温恒定, 用肺呼吸,体内受精, 胎 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一头 体重237千克的白鳍豚,脑体积可达525 立方 厘米,重590克,而且沟回复杂,分布完善。 白暨豚在水中具有发达的回声定位能力,利用 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
2020/5/25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 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 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 中。2020/5/25
种群历史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 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 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 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 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 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 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2020/5/25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俗名】: 白鳍豚 ,简称白鳍或白旗 【英文名】: 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 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洄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 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 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 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又迁入另一地域.
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 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