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完整版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 道、头面五官疾患、热病、 皮肤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常用穴位:合谷、曲池、肩髃。
10
二、手阳明大肠经( 20穴)
1.合谷Hégǔ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 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 鼻衄 , 齿痛,口眼歪斜, 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 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 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 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会穴-通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上1.5 寸。 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头痛,面瘫等。 备注:配风池、风门等治疗
感冒、咳嗽、头痛等;配 合谷、外关治项强等;配 照海治咽喉疼痛。
8
一、手太阴肺经( 11穴)
3.少商Shàoshāng (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 寸。 主治 :①咽喉肿痛,咳喘;②
急救:中风、昏迷、中暑; ③高热抽搐、癫狂痫 备注: 三棱针点刺治疗重症肺 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 急促患者和中风昏迷;配合 谷治疗咽喉肿痛。
9
二、手阳明大肠经( 20穴)
体表路线:起于商阳穴→ 上肢 外侧前缘→ 肩→ 颈→ 面颊→ 左右交会于人中穴→ 止于对 侧的迎香。
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
经脉
络脉
十二经脉

别络
奇经八脉
浮络
孙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目录
一、回顾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及交接规律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法 ,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
方法。 常用有三种方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又称自然标志取穴法。包括固定标 志和活动标志。 2.骨度分寸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 同身寸。
18
四、足太阴脾经( 21穴)
体表路线:
起于隐白→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 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 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
系。
主治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 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 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6
三、足阳明胃经( 45穴)
2.足三里 Zúsānlǐ(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 开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痢疾,便秘;②乳痈,肠痈;③下肢痹 痛,水肿;⑤癫狂,⑥虚劳羸瘦,为强 壮保健要穴。 【备注】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 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 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 常灸足三里可养身保健。
常用穴位: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19
四、足太阴脾经( 21穴)
1.三阴交Sānyīnjiāo (交会穴)
【定位】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 侧面后缘。 【主治】 ①肠鸣腹胀、泄泻;②月 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 ③遗精、阳痿、遗尿、疝气;④失眠; ⑤下肢痿痹,脚气。 【备注】配足三里治肠鸣泄泻;配中 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 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备注: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 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12
二、手阳明大肠经( 20穴)
3. 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 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 瘾疹。
备注:配肩髎、臂臑治肩臂疼痛; 配曲池、阳陵泉治偏瘫;配阳溪 治风热瘾疹。
13
三、足阳明胃经( 45穴)
体表路线: 起于承泣穴→下颌角前→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 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体内联系:属胃,络脾。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 乳部有联系。
主治概要:主治胃肠道和头面五官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 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等。
1.尺泽 Chǐzé (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 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备注: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
嗽、气喘;点刺出血治疗急性 咽喉肿痛;配合谷等治疗肘臂 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委 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等。
7
一、手太阴肺经( 11穴)
2.列缺Lìeqūe (络穴,八脉交
常用穴位:天枢、足三里、丰隆。
14
15
三、足阳明胃经( 45穴)
1.天枢Tiānshū(募穴 )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 : ①胃痛、腹胀肠鸣、绕
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 月经不调、痛经。 备注: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 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 巨虚治便秘、泄泻;配中极、 三阴交、太冲治痛经。
备注:配太阳治头痛; 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 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 咽喉肿痛;配三阴交治 经闭,滞产;配地仓颊车 治眼歪斜。
11
二、手阳明大肠经( 20穴)
2.曲池Qūchí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 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①手臂痹痛;②热病;③ 高血压;④腹痛吐泻;⑤咽喉 肿痛、齿痛、目赤痛。

常用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1穴)
体表路线:起于中府穴→ 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 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与胃、气管、喉咙联 系。
主治概要:主治咳、喘、 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 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 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常用穴位:尺泽、列缺、 少商。
6
一、手太阴肺经( 11穴)
17
三、足阳明胃经( 45穴)
3.丰隆 Fēnglóng (络穴)
【定位】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 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痰 多咳嗽;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备注】配风池、脾俞治眩晕;配膻中、 肺俞治痰多咳嗽;配神门、太冲治痫证; 隔姜灸丰隆治老年性便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