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建筑考研要怎么复习?快题难吗?
本文由四方手绘重庆总部亲情提供,感谢他们的无私分享。
阿辉,重庆大学建筑学硕士,Master of Architecture,2015年重庆大学建筑快题设计140分第一名,对建筑设计要点敏锐的把握,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
X:最初是怎么选择了建筑学这个专业呢?是之前就有美术基础还是受到什么大师作品的影响?Z:其实我最初是想学医的,考虑到就业就放弃了,最后看到建筑学不用学数学和物理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加上从小比较喜欢绘图和画画。
之前并不了解建筑,家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引导。
X:那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建筑这个行业入门或者说开窍了呢?
Z:入门开窍……其实这个现在都不一定称得上吧。
就反复看一些其他学校的优秀作品。
我其实大二下学期之前都没怎么开窍,之前都是表现方面用心一点,后来通过大量的阅读设计类的书籍,就大概知道怎么从一块空地生成一个方案,做方案也有一定的逻辑性了。
X:嗯,在这期间有没有哪位老师对你有帮助呢?
Z:在校期间最大的受教是理清了功能流线与图底的关系,之前做方案都是过分的感性,没有考虑太多的实际使用。
嗯,差不多比较直观的将方案形成过程总结为——流线串通功能。
其实就是将人做为建筑的活动使用者,用多变的空间和路径感受丰富整个建筑内涵,多变的空间就是从常规的中庭空间逐渐引申出错台空间以及非线性空间,理清了功能流线与图底的关系,之前做方案都是过分的感性,没有考虑太多的实际使用。
X:能解释一下功能流线与图底的关系吗?
Z:就是给个建筑轮廓,流线在里面的布置怎样既串通所有功能又使图底关系和谐而不出现不合理空间,说到底一个方案图底是皮,空间序列是轴,流线是架,空间高潮是核,这四者关系理清了,方案雏形也就出来了。
方案是一个有机的功能体。
之前我做方案一直都是大裤衩平面,那学期后,基本上思路打开了,因为流线可以是各种形式,为方案创造出多种可能。
X:嗯嗯,非常赞同。
请问您现在再回头看自己大二、大三时做的设计,有什么样的感触?
Z:嗯,当时还是比较随心,比较注重形式吧。
低年级没入门的时候大多仅是体块的咬合和水平竖直方向的延伸,大三左右开始做体块的扭转尽量破掉中规中矩的构图,高年级喜欢做流线空间。
X:现在做方案都是什么思路?
Z:现在阶段做方案考虑因素更多,将方案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此更多关注前期的文献综述,调研和策划,让方案更加科学和理性,而不仅仅是图底的丰富或者外形的炫酷。
X:我觉得在做课题设计时就是前期分析不够,所以缺少很多逻辑。
Z:嗯,做方案一定是以人为本,建筑设计不是艺术设计。
X:好像你之前都是在实习,七月份才开始决定要考研的,那是为什么突然做了考研这个决定呢?Z:因为实习可能做得事比较杂,都是画画门窗表或者剖面之类的东西,加上研究生生活可能对自己有点诱惑吧。
X:当时是什么诱惑了你,讲讲研究生的生活吧。
Z:当时想的是研究生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专业指导,学到更多的设计思路,也能开开眼界。
现在研究生生活和预想中差不多,学了些本科没有接触的东西,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伴,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X:现在许多同学都开始备考了,不过你当时那么短的时间备考会不会太冒险了?
Z:是有点冒险,也算背水一战了。
X:能和我们讲讲你在考研时期的时间表吗?
Z:我说下大概的吧。
其实和大家一样,上午政治,下午英语,晚上专业课,周末画下快题。
X:在准备考研的期间有没有遇到过低谷期,后来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Z:没有,反正那个时候就是没有退路了,只有拿着破釜沉舟的毅力全力以赴了。
X:高手都是这样,心态真好哈哈。
能讲讲你的复习经历吗?
Z:我可能也和大家差不多,做作品集,找导师,看书,画下快题,唯一不同的是我可能没有被太多其他事情干扰,脑子里只有考研这件事。
X:现在行情不好,所以好多同学都选择考研了,研究生出来就业形势应该会好点吧?
Z:本来这行其实重实践,而读研是一个思维训练。
X:你觉得研究生和本科有什么不同呢?
Z:只能说是我一下我的感触,就是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归纳和演绎,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而本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图上面。
X:导师会带你们做方案吗?
Z:会,方案与自己的方向有关。
X:在四方手绘任教有什么感触吗?
Z:那当然,在这里有很多优秀的伙伴,比如老曹、老费、老陈、斯佳等等,我们相互之间学习交流,也让我收获很多。
在四方手绘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这个团队都很有热情,相信以后我们会更好。
X:您对四方手绘的学员有什么想说的吗?
Z:有的,考研之路对自己是一种磨练,也是为了梦想和追求,为了将来的生活,我非常支持大家,我也会和各位四方手绘的老师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祝愿大家都能完成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