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过程卫生

教育过程卫生


教育过程卫生的内容
包括: 学习卫生 作息制度卫生 劳动教育卫生 体育卫生 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卫生 ……

第一节 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
一、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

学习的心理过程

记忆
分类
感觉性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永久记忆
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按记忆的目的性:
中学生每日睡眠不宜少于8h
(四)休息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休息不等于睡眠 课间休息应采用主动、积极、活动性的休息方式 规定:每节课间休息10分钟,第二、三

节课间休息20~30分钟是基本适宜的

午休:以静息性休息为主
(五)自由活动

小学4年级以下每日应有1~1.5小时 4年级以上到高中应有1.5~2.5小时 每日看电视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以免干 扰其他作息。
教育过程卫生
Hygiene of Education Process
教材及参考资料

《儿童少年卫生学》(第五版),季成叶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叶广俊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青春期发育及保健》刘宝林主编 ,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1.2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三、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一)学日中,脑力工作能力变化

I型:开始后工作 能力逐步升高,约 两小时后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午 间休息后回升,又 逐渐下降;学日末 时,下降到略低于 学日开始时的水平

II型的表现与I型相似, 区别在于学日末出现终 末激发现象,即工作能 力略有回升。 III型表现为工作能力 从学日开始到学日末持 续性升高 IV型与III型相反,表 现为工作能力迅速地下 降

第四节 劳动教育卫生

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工种的选择原则:
1. 应适合年龄特点 2. 应照顾性别差异 3. 应针对健康状况区别对待
小 结

名词:优势法则、始动调节、动力定型、
保护性抑制、终末激发、疲劳、过劳

镶嵌式活动的卫生学意义 ?


详述学习日脑力作业能力的变化规律。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制订儿童少年作息制度应符合哪些原则? 课程表编制的卫生学要求
校字法、校图法、 图形译码法
剂量作业试验
运动条件反射法
视觉、听觉运动 反应时
第三节

作息制度卫生
作息制度定义 作息制度包括: 一日作息制度;学周作息制度; 学期作息制度;学年作息制度。

学校作息制度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5条
一、一日生活制度 (-)课业学习

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 (GB/T 17223-1998) 其大小主要与上课和自习时数有关。 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 (GB/T 17224-1998)
★3.过劳(excessive fatigue):

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的慢性疲劳,属病理状况


过劳不能作为制订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
过劳的指征: 工作能力曲线异常;心理功能下降;精神状 态不良;体征上常见皮肤和粘膜苍白,躯体 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有时手部出现震颤。
二、学习疲劳的表现 :

早期疲劳和显著疲劳都会破坏—— 刺激-反应的“强度法则” 早期疲劳时出现均等相的破坏 显著疲劳时出现的是反常相破坏

学习疲劳还有其它表现
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


选择原则 :
能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况;


能区分疲劳的不同阶段,便于早期发现疲劳;
便于现场使用,结果稳定; 符合受试者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不过多增加受试者的脑力负荷。 – – – 行为观察法 间接观察法 健康调查法
三、学期和学年安排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校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

寒暑假中学应有两个月,小学两个半月;劳动 时间中学每年最多一个月,小学4年级以上每年 最多半个月 农村学校可根据当地农时节令安排假期,增设 农忙假,但包括寒暑假在内,全年假期安排不 得超过三次。应保证农村学生每年至少有一个 月的休整时间

四、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1.年龄 2.性别 3.健康状况 4.遗传 5.学习动机 6.学习和生活条件 7.情绪因素

入学成熟 (school maturity)
第二节
学习负荷的评价
学习疲劳 Learning fatigue
一、疲劳、疲倦和过劳
★ 1.疲劳 :是由于脑力工作的强度或/和时间超 负荷,导致皮层细胞功能消耗超过限度,而产 生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终末激发(final arouse):大脑皮层在 持续较长时间的功能活动后,兴奋性逐 渐降低,但即将结束工作任务的喜悦又 可反射引起大脑皮层一过性兴奋性增高 的现象,这称为终末激发。
(二)学周脑力工作能力变化

由于始动调节过程所致,星期一到星期二
是工作能力的逐渐上升期;星期三达到高峰期; 星期五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的时期。 经过周末的休整后,脑力工作能力得到恢复。
(二)课外活动

包括:体育锻炼、文艺、科技、社团活动和 社会公益劳动等 每日户外活动的时间为:

小学生不少于3~3.5小时
中学生不少于2~2.5小时
其中最少要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
(三)睡眠

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

一般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小时,中学生9小时,
大学生8小时

我国卫生标准: 一、二年级不宜少于10h 三~六年级不宜少于9h
1.体征与行为观察法 :
2.教育心理学方法 :(间接评价) 通过对被试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运 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心理过程的测定,间 接评价疲劳的发生与否及程度。 3.生理学方法:(直接和间接) 疲劳时大脑皮层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使 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发生相应变化
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
Review
1. 营养因素 2. 体育运动 3. 急、慢性疾病 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4. 作息制度 5. 气候与季节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环境污染 6. 7. 社会家庭 与学习生活条件有 密切关系的常见病
教育过程卫生的任务

从卫生学角度出发,研究各项教育措施 对不同年龄期儿童少年脑力和体力工作 能力、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并 根据身心发育的年龄特点、脑力和体力 劳动生理以及心理卫生知识,提出组织 教育过程的卫生要求,排除或控制不良 的影响因素,以防止脑力和体力负担过 重,避免疲劳发展为过劳,进一步提高 学习效率,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校卫生标准规定: ┏ 小学生每日学习总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 ┗ 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初中 不宜超过7小时)。
初高中学生每日:

早读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上午四节课;


下午初中两节课,高中两节或三节课;
课外自习时间不宜超过两节课。

目前我国每节课普遍采用的时间是: 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大学50分钟
疲劳可分为两个阶段:

Early fatigue
第一阶段:早期疲劳 表现为:兴奋过程泛化,内抑制过程减弱 Significant fatigue 第二阶段:显著疲劳 表现为: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均减弱

2.疲倦(tiredness) :

疲倦不同于疲劳,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疲劳是客观的生理现象,疲倦是主观的感觉。
(六)进餐

制定合理膳食制度,即科学合理地安排每 日进餐次数、时间及热量分配。

膳食制度的制订应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的营养素 需要量、会条件等因素

学龄儿童一般可实行三餐制 热量分配: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每次进餐时间20~30分钟 餐后休息0.5~1.0小时再开始学习和进行体 力活动 体力活动后至少休息10~20分钟再进餐
★ 1. 早期疲劳:

特点: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无法实行对
周围区域的抑制,出现内抑制障碍。

表现:
– 上课时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小动作多,周围稍有动 静即转移注意力等。


条件反射实验可见错误反应增多。
有些个体的早期疲劳,内抑制障碍的表现不明显,而 表现为对条件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反应量减少,脑 力工作速度减慢和效率降低等,属兴奋过程障碍。
★ 3.动力定型(dynamic finalization):
身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 复多次后,在大脑皮层上与此相关的神 经环路相对固定下来,称为动力定型。
★ 4.镶嵌式活动(mosaic situation): 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和抑 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在空间结构上、功能定 位上、时间分配上发生相应的轮换,称为镶嵌 式活动。

在学周工作能力变化中,高峰过早开始下降或
始终无明显高峰出现,则是不良的神经活动状
况。
(三)学年中脑力工作能力变化

在学年中,学期开始时脑力工作能力较 低,经始动调节作用后逐渐上升,后半 学期的工作能力高于前半学期,工作能 力高峰多在后半学期出现,但期末工作 能力仍有下降,放假之前出现终末激发 现象也较多见。
★ 2. 显著疲劳:

特点: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
表现为兴奋过程和内抑制过程同时减弱。

表现:
– 上课时出现呵欠和瞌睡,对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


条件刺激不但引起错误反应增多,而且反应时延长, 反应量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