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孙国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临床教研室前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目录绪言 (3)上篇经络腧穴 (3)第一章经络总论 (3)第二章腧穴总论 (4)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4)中篇刺灸法 (5)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5)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5)下篇针灸治疗 (6)第六章治疗总论 (6)第七章治疗各论 (6)实验教学大纲 (7)参考书目 (11)课时分配 (12)理论教学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目的要求】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5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教学内容】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1)手太阴肺经(11穴)。
(2)手阳明大肠经(20穴)。
(3)足阳明胃经(45穴)。
(4)足太阴脾经(21穴)。
(5)手太阳小肠经(19穴)。
(6)足太阳膀胱经(67穴)。
(7)足少阴肾经(27穴)。
(8)手厥阴心包经(9穴)。
(9)手少阴三焦经(23穴)。
(10)足少阳胆经(44穴)。
(11)足厥阴肝经(14穴):(12)督脉(28穴):(13)任脉(24穴):常用经外奇穴(总36穴)(1)头颈部(12穴):(2)躯干部(8穴):(3)四肢部(16穴):中篇刺灸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
2.熟悉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
3.了解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熟悉九针的形状与用途。
5.了解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内容】1.刺法、灸法的定义。
2.刺灸法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3.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
5.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目的要求】1.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2.了解得气的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3.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4.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5.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掌握耳穴的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
7.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下篇针灸治疗第六章治疗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4.了解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
5.了解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教学内容】1.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3.针灸配穴处方。
4.特定穴的应用。
5.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
6.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七章治疗各论【目的要求】1.熟悉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一般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教学内容】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内科病证:中风*、眩晕*、头痛(附三叉神经痛)*、面瘫*、腰痛*、痹症*。
(划*者为重点病证,其余为一般病证)实验教学大纲第一章任脉、督脉点穴划经、骨度分寸【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的骨度分寸;2.熟悉任脉、督脉的经脉循行;3.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教学内容】1.常用的骨度分寸2.任脉、督脉的循行。
3.任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任脉、督脉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二章手三阴经点穴划经【目的要求】1.熟悉手三阴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教学内容】1.手三阴经的循行。
2.手三阴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手三阴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三章手三阳经点穴划经【目的要求】1.熟悉手三阳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教学内容】1.手三阳经的循行。
2.手三阳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手三阳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四章足阳明胃经点穴划经【目的要求】1.熟悉足阳明胄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教学内容】1.足阳明胄经的循行。
2.足阳明胄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足阳明胄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五章足少阳胆经点穴划经【目的要求】1.熟悉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教学内容】1.足少阳胆经的循行。
2.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六章足太阳膀胱经点穴划经【目的要求】1.熟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
【教学内容】1.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2.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七章足三阴经点穴划经、经外奇穴点穴【目的要求】1.熟悉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2.掌握足三阴经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3.熟悉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
【教学内容】1.足三阴经的循行。
2.足三阴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足三阴经的主要穴位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第八章针刺法、灸法、拔罐、电针【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常用的四种进针方法;2.掌握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掌握常用补泻手法的操作;3.掌握艾炷的制作,掌握艾炷灸的直接灸(无瘢痕灸)、间隔灸(隔姜、隔蒜、隔盐)的操作方法;4.掌握艾条灸的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等操作方法:5.掌握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等操作方法;6.掌握闪罐、走罐、针罐、水罐等操作方法。
7.掌握电针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标准针灸穴位模型、多媒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进行示教。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参考书目1.《针灸学》(全国统编1~5版)上海科技出版社2.《经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
3.《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6。
4.《腧穴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