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柳琴戏剖析

徐州柳琴戏剖析


我喜欢的插画师
几米
几米的选材:常常以孩子或者特殊人群的眼睛看世界,找到人心底最真 实最纯洁的部分,同时讽刺了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歪曲的人性。
它的图画细致得使人爱不释手,图为主、 字为辅的形式很新鲜;
没有风吹, 没有草动, 没有虫鸣, 没有鸟啼, 我全神贯注,固执的等待, 月亮掉落的夜晚。
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 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 畅的画面,散发出深情 迷人的风采。
柳琴戏历史追溯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 《江苏戏曲志· 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 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 “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 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 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 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 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 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 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 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 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 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 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 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 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 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 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杨三姐告状》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 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 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 叔高贵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 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 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 等检察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 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柳琴戏特点
唱腔: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 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 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 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 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 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 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 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 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 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 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 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 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 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 板等。
主要工具:彩铅 彩铅的特点:色彩丰富且细腻,可
以表现出较为轻盈、通透的质感。
表现技法:使用平涂排线法,运
用彩色铅笔均匀排列出铅笔线条,达 到色彩一致的效果。
Thanks!
柳琴戏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Sub title 1 2 3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历史追溯
什么是商业插画 我最喜欢的插画师 插画制作
4
5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是徐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流行于徐州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又名“拉魂腔”。已有200年 的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1952年定名为“柳琴戏”。1958年,徐州 市柳琴剧团晋升为省级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柳琴戏唱腔丰富, 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 柔韧细腻、委婉华丽。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柳琴戏从过去七八人的草台班到如今的省级剧团,各 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受欢迎、声望高的优秀演员,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唱腔和 表演风格,丰富和提高了柳琴戏的艺术水平。编、导、舞、美各方面对柳琴 戏艺术及剧目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小戏以传统剧目《喝面叶》为最著名, 大戏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艺术性最高。近年来创作、移植了许多新剧目。 一些剧目参加了江苏省、华东地区会演、调演和晋京演出。有5个剧目通过 银幕、电视、广播、唱片、录音带等视听渠道向全国播放,其中《大燕和小 燕》由中央电视台全剧录像向全国播放,后被江苏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 曲片,在全国放映,使柳琴戏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一个剧种。
乐器: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 四大件"。还运用了电声乐器。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值得 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 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角色: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 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 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 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 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代表作品
《墨子》 《墨子》一剧选取了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 紧紧围绕墨子胸怀天下之爱、深藏儿女私情展开,共分雏凤始鸣、凤 翔九天、裂裳裹足、班门弄斧、墨守成规、以怨报德和夕照凤山7个 场景,塑造了墨子大爱无言、吐哺天下,令千秋景仰的人物楷模。剧 情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场面浩大,气势恢弘, 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场景,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剧。
伴奏: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 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 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 [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 [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 等。
传统曲目
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 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 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 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 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 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 《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 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 《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 已摄制成影片。
什么是商业插画
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 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 即为商业插画。 商业插画是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广 告、商品包装、报纸、书籍装帧、环艺空间、电脑网 络等领域,现在各媒体对插画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 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是短暂的,一个商品或企业在进 行更新换代时,此副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状元,欲弃其妻。 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 素。 《小包公》 宋朝,包拯初任定远县令,遇一桩奇案,此案扑塑迷离,甚是蹊跷。包 拯深夜难眠,仔细分析案情,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李二嫂改嫁》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 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 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 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 的深重苦难。
插画人物造型:饼脸,腮红、 芝麻眼、瘦胳膊、瘦腿、身 子短
多采用平视构图,直线平行 线分割画面
色彩丰富统一,擅长用补色,笔触很多,喜欢用黑色细线勾勒物体,手绘 痕迹明显,非常小清新。
其它延伸设计
绘本:根据代表作中的某一故
事情节进行绘制。 出版物:书籍
插画创作
柳琴戏的主要乐器是柳琴,并 且也是柳琴戏诞生的主要因素。 所以插画中一定会有柳琴。 对柳琴戏中某一花旦角色与柳 琴进行结合。
柳琴戏历史追溯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 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 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 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 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 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 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 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 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 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 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 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 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 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 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 瞩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