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是在论文指导教师卫丽军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无抄袭剽窃现象,愿意承担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切后果。
学生签名:杨朋日期:2016年04月29日目录摘要(1) 引言(1) 一、概念界定(1)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2) (三)角色游戏(3)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3)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3)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4)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5)2.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5)3.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6)4.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7)三、教师的指导策略(7)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主题和情节(7)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7) (三)认真观察幼儿游戏,适时适度介入指导(7) (四)给予幼儿发展性评价、正向评价,鼓励进行幼儿自我评价(8) 参考文献(9)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杨朋(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号:141412022 指导教师:卫丽军副教授)摘要: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角色游戏中包含很多社会性因素,如主题、情节、规则、语言、行为等,都含有同伴交往的成分。
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交往的机会,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角色游戏也深受幼儿的欢迎,是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同伴交往引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1]由此可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幼儿多独生子女,同伴交往机会少,同伴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角色游戏更是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的角色十分丰富,囊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范例。
通过组织实施角色游戏可以科学归正幼儿的同伴交往认知,消除其社交障碍性,增强其社交主动性,培养其亲社会性,让其获得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
一、概念界定(一)同伴交往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定义同伴交往是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提,要对同伴交往能力进行界定,首先必须要清晰的界定同伴交往。
在以往的众多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侧重点对同伴交往下了定义。
赵海钧认为,同伴交往即伙伴间在接触过程中产生交互性影响的过程;张明红则认为:“同伴交往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
[2]周宗奎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界定是:“同伴交往是指认知水平相同或相近的个体之间沟通交流、移情体验、了解彼此想法的过程。
[3]张元综合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并在此基础上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4]本研究结合周宗奎和张元的理论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年龄相当或认识水平相近的幼儿,有效处理同伴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技能。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家庭独生子女和隔代教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幼儿没有兄弟姐妹,社区年龄相近的玩伴也比较少。
幼儿同伴交往机会少之又少,缺少与心理相近的同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交流的技能。
同伴交往的技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同伴交往能力低下。
而且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教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老一辈人的身上。
爷爷奶奶的部分观念略显陈旧,教育方法不当,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不能给予及时科学的指导,甚至可能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园首先,幼儿园物质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物质环境包括园舍建筑、设施布局、活动场地、空间布局、环境布置等。
开阔适宜的活动场地,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开展。
而局促的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活动,同伴交往活动难以开展,同伴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
其次,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精神环境包括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幼儿园文化、大众心理、幼儿园内的人际关系、教师教育观念等。
幼儿处于模仿学习时期,而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幼儿园的氛围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内部因素(1)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对同伴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性格外向,脾气较好,不易动怒,语言表达能力强。
被同伴排斥的幼儿性格急躁,爱表现自己,容易冲动和发脾气。
被同伴忽视型幼儿则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敢表现自己。
(2)情绪情感因素情绪是情感的外现,幼儿的情绪就是幼儿对周围环境和他人情感的标志,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对情绪有较强控制、调节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幼儿,同伴接纳程度普遍较高。
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的、易怒、易悲的幼儿,同伴接纳程度较低。
(三)角色游戏游戏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
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发性的兴趣主义的活动。
角色游戏作为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幼儿游戏,它是指幼儿自发的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运用模仿、想象、表征等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其自身生活体验的活动。
[5]角色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产物,即使没有成人的参与和指导,也同样会出现的一种游戏活动。
幼儿可以在角色游戏中,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其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张元(2002)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中,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四个维度:社交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往、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
[6]社交障碍指幼儿抗拒同伴交往或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害怕、紧张、不自在等情绪体验;社交主动性指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可以主动发起交往,能够接纳别人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同伴交往的一种表现;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够准确清晰地语言运用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利于他人理解意图的非语言形式的能力;亲社会性指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对他人有益或对同伴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倾向,表现出助人、友善、分享、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二)角色游戏在不同维度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取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实况详录法,对样本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案例一】角色游戏《找朋友》,在游戏开始阶段,田恬表现的很紧张,找朋友时迈不开步子,站在一边拉着衣角低着头不说话,在选择同伴时也表现的很是无所适从。
老师决定先让田恬旁观游戏,田恬安静的观看着其他小朋友是如何游戏和交往的。
老师走过去委婉的问道:“田恬愿意和哪个小朋友做游戏?和瑶瑶成为好朋友好不好?”田恬点点头,瑶瑶走过来拉起她的手,就这样田恬和瑶瑶点头、握手成为了游戏中的好朋友。
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在玩过几轮游戏后,田恬似乎表现出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开始自己寻找好朋友,行为表现也没那么紧张了。
老师多次抚摸田恬的头以表示对他的肯定。
游戏结束后,田恬拉着老师的手小声的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玩儿找朋友的游戏?”【案例分析】根据研究者的观察结果并结合教师的访谈发现,田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交往能力较低,存在社交障碍的现象。
田恬很抗拒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会不自觉的害怕,紧张,难以开展顺畅的同伴交往。
而在角色游戏中,田恬慢慢的适应同伴交往,不再那么紧张害怕,甚至表现出对游戏的期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
角色游戏的语言、行为、情节都充分体现了趣味性与愉悦性,使幼儿能够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中放松自己,能够轻松愉悦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并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体会同伴交往的快乐。
从而减少幼儿抗拒、惧怕同伴交往等消极情况的出现,促进同伴交往良性开展,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2.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案例二】今天的游戏有“美味小吃店”的游戏,王阳选择了扮演“小吃店的老板”。
开店之后,有一位“顾客”赵地走了进去。
王阳赶紧一边招呼一边拉开椅子让客人坐:“欢迎光临,请问你要吃些什么?灌汤包是我们店的特色,你要不要来一笼?”“好,那就来一笼灌汤包吧!”赵地爽快的答应着。
“好的,请稍等。
”王阳就赶紧拿着橡皮泥有模有样的做起来了。
这时,顾客王斌也走了进来。
经过赵地的位置的时候不小心踩到赵地的脚了,但他没有停下来,径直走到王阳面前说:“老板,我要一碗面。
”王阳说:“好的,您先请坐。
你踩着赵地脚了应该跟他说对不起。
”王斌红着脸走到赵地面前说:“对不起。
”赵地笑着说:“没关系。
”于是王阳开心的继续去做着“饭”。
一会儿,饭做好了。
赵地王斌齐声说:“谢谢。
”然后就开心的“吃”了起来。
【案例分析】在角色游戏中王阳能使用“请”“欢迎光临”“请稍等”等语言,并帮赵地拉开椅子让他坐那,其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非常强。
赵地和王斌在其影响下,也学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
极大的增强了自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从【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
角色游戏中角色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要根据角色要求进行沟通、交流、合作。
按照不同的角色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其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有自己的再创造,极大的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和非语言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语言中存在的错误,并且能够及时给予修正、补充和完善。
使幼儿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角色游戏中也同样可以促进非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娃娃家的“妈妈”摸摸“宝宝”的头表示宠爱,医院里的“护士”给“病人”打完针,轻轻抚摸着“病人”的背,表示安慰。
这些非语言能力有助于同伴交往质量的提高,促进同伴交往能力的增强。
3.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
【案例三】角色游戏“超市方便面促销”的活动中,菲菲和红玉两个人一起选择了这个游戏。
红玉一边吆喝着:“好吃的方便面,欢迎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