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学chap8

地震学chap8


28
8.3.2 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的测定
• 1. 单台法 • 利用波初动振幅求出震中方位角,用S、P 波时差查走时表得Δ,在地图上便可求得震 中位置。 • 震中方位角是指地震台与北极N的联线和台 站与震中E的联线之间的夹角,从北数起, 顺时针为正。
29
用水平向地动位移来测定方位角 0 ,设 AE 为东西向P波位移,AN 为南北向P波位移, VN 的影响后得 消除动态放大倍数 VE 、
8
• PmS指地壳震源发射P波向下入射到莫霍面,反 射后转换成S的反射波,类似的有PmP、SmS、 SmP。 • PcP 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入射到幔核界面发 生反射后仍为P波的震相,类似的有:PcS、ScS、 ScP。 • SKP指S波从震源向下传播并进入外核,在外核中 转换成P波后,再由外核以P波回到地幔,传播至 地面的震相,类似还有:PKP、PKS、SKS。
4
• 所记录的主要震相有:直达P波,记为Pg; 直达S波,记为Sg;P波在莫霍面上的反射 P波,记为PmP;S波在莫霍面上的反射S 波,记为SmS;沿莫霍面的首波,记为Pn 和Sn。
5
• 来自康拉德面的折射波(首波)震相记为: Pb、Sb。 • 一般将震中距大于10°的地震称为远震, 其中大于105°的地震称为极远震。 • 远震和极远震地震图上的震相非常多,主 要震相有P(包括PKP,PKIKP等)、S (包括SKS,SKIKS等)及如图8.2所示的 许多反射波和转换波震相。
• 地震图实际是一系列传播时间不同的各震 相的子波列的叠加,因此地震图上波形相 位、周期或振幅的突然变化点是判断新震 相子波列到达的主要依据。一个新震相的 到达可能具有下列特征: • (a) 一组振动的起始点或具有相位突变的地 方; • (b) 振幅显著变大的地方; • (c) 地震波周期显著变化的地方。
1 12 2
(1)
41
• 半径: R12 1 m 2 12 • 记为 2 2 2 2 x x0 y y0 z R12
m12 d12
• 从(1)可得
x1 x0 x 2 x0 x2 x1 y1 y0 y 2 y0 y 2 y1
• 上式表示(x1,y1),(x2,y2)和(x0,y0)在一直 线上,根据解析几何可知分点坐标为
42
x1 x 2 x0 1 y y1 y 2 0 1
(2)
• 对比(1)和(2)得:
m12 0
2
• 上式表示点(x0,y0)为台1和台2连线的外分 点,即震源轨迹的球心在台1和台2连线上。 为了作图简单,取台1为坐标原点,台1,2 的连线为轴。此时
• 并按北京时间或国际时间报出。
24
• 2. 和达法 对于近震,由于局部地质的复杂性,有时 无法编走时曲线,但有3个以上台的S及P波 的时差,由于
D t P TP T0 v P t T T D 0 S S vS
这里,D是震源距。vp、vs是P、S波的速度。 故
38
• 则有
D1 v (TS 1 TP1 )
D2 v (TS 2 TP 2 )
D1 (TS 1 TP1 ) m12 D2 (TS 2 TP 2 )
• 设震源的坐标为O(x,y,z)
39
d12
x2 x1
2
y 2 y1
2
2
D1
D2
D TS TP vP
• 以Ts-Tp作为纵轴,Tp为横轴,则二者之间 呈线性关系,该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即为 发震时间T0。
26
• 另外,直线的斜率为
TS TP TP T0 tS tP tP vP vS 1 tg
27
• 对泊松介质有
vP vS 3

36
第八章 震相分析和地震定位
• 将具有不同振动特征(如P,S波)和不同 传播路径(如直达波和反射波)的地震波 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称为震相。
1
• 一般把震相的时距关系特征称之为运动学 特征,而把它们的振幅、相位、周期称为 动力学特征。 • 地震基本参数指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 φ)、震源深度(h)、发震时刻(T0)、 震级(M)。
43
x1 y1 0
d12 x2
y2 0
• 于是有 x x0 y z R0 2 m • 这里,x 12 d12
2
8.1震相标记规则
图8.1 常见近震震相的射线轨迹示意图
3
8.1.1地方震、近震与远震
• 一般将震中距小于1000km或10o的地震称 为近震或区域地震(regional event),其中小 于200km的地震称为地方震(local event)。 近震地震波限定在地壳内或沿莫霍面下的 上地幔顶部传播。
6
图8.2 远震和极远震主要震相的射线轨迹图
7
8.1.2 震相标记规则
• 由震源发出向上走的射线震相用小写字母p、 s标记; 向下走的射线震相用大写字母P、S 标记。 • P波射线在外核中每穿过一次用1个K标记 (外核中无S波),在内核中每穿过一次用 1个I(对P波)或J(对S波)标记。莫霍面、 地幔与外核界面及内外核界面发生反射的 波分别用小写字母m、c和i标记。
2
y m12 y 2 y 1 2 1 m 12
2
2
z2
2
m12 d12 1 m 2 12

2
上式表明震源O的轨迹为一球面,球心在地 表,即 x m x
2
x0 2 1 m 12 2 y1 m12 y 2 y0 2 1 m 12 z 0 0
1 D 1 t S t P TS TP D v v v P S
25
• 这里,虚波速度为:
v vP vS vP vS
vP vP v 1 TP T0 v 1 S S
34
(2)虚波速度法(石川法) 若无走时表,但已知三个以上台的到时差TsTp,则走时
35
D t S TS T0 vS
D t P TP T0 vP
D v P vS v P vS
T
S
TP v TS TP
• 这里,D是震源距, v 是虚波速度,并且 是已知的,则以台站为中心,以D为半径画 球,三球交点即为震源。在平面上,每两 圆相交点作一弦,三弦的交点即为震中。
图 2 外核 P 波低速层引起的衍射 P 波 Pdif 传播路径(上)及观测实例(下)
23
8.3 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
• 8.3.1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 1. 走时表法 • 对于近震,由各台的P波与S波的到时差TsTp,在近震走时表上查得震中距Δ及走时tp、 ts,分别测得发震时刻:
T0 TP t P TS t S
D1 D2
2 2
x x1 y y1
2
z2
2
x x2
2
y y2 z 2
2 2 2
x x1 y y1 z 2 2 x x 2 y y 2 z 2
m12
2
化简后得
40
x m12 x 2 x 1 2 1 m 12
15
图8.4 北京大学在青海架设的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震中距为627 km的地震的垂向振动
16
图8.5 地震与核爆记录
17
8.2.3远震记录特征
• 远震持续时间长,一般为5分钟~1小时, 类型复杂,需要走时表确定震相,面波突 出。 • 1. 直达波 • Pb, Sb • Δ>103°时称之为极远震,此时P,S波不 再出现,称之为影区。 • 2. 地表反射波 • PP,PPP,PS,PSP
9
• PKIKP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进入外核(标为K), 再至内核仍为P波(标为I),又由内核以P波返回外 核(再标为K),再经地幔以P波传至地面,是始终 保持P波的震相,类似还有PKJKP(中间的J表示内 核的S波)、SKIKP、SKJKP、PKIKS等。 • PKKS指P波从震源向下传播进入外核,并在核幔 内界面反射一次后第2次传播进入外核,再由外核 以S波返回地幔,再传至地面的震相。类似的有 PKKP、PKKKP、SKKS等。
图8.10 地震波的衍射,虚线表示衍射波的传播方向
22
• 地震学中一个著名的衍射波震相是Pdif,它 出现在震中距103至120度之间,它是 Gutenberg面所对应的P波影区。
Pdif
(引自 Bath, 1973)
震中距 108º
1968 年 5 月 28 日新几内亚 M7.7 地震在瑞典乌普萨那台的垂直向记录
10
• PP指P波从震源向下在地幔中传播、但在 地面发生1次P波到P波的反射后,再返回地 面的震相,类似的有PS、SP、SSS、PPP、 PPPP等。 • pP指P波从震源近垂直向上传播至地面发生 反射后保持P波向下传播,在地幔中返回地 面的震相。类似的有sP、pS、sS、pPP等。
11
8.1.3. 读取震相到时的一般原则
12
8.2 各类震相记录特征 8.2.1 地方震记录特征
• 1. 地震波动的持续时间短,1~2分钟。 • 2. 震相简单,主要震相有Pg、Sg,及PmP, SmS。 • 3. P与S的走时差小于13秒。 • 4. 震相的周期短,P的周期小0.3秒,S的周 期小0.6秒。 • 5. 分不出面波。
13
18
• • • • • • •
3. 核面反射波 PcP、PcS、ScS、ScP 4. 地核穿透波 PKP,PKKP,PKIKP, (内核穿透波) 5. 面波震相 远震记录上常记录到的面波是瑞利(R) 面波和勒夫面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