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语文学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网络产业迅猛发展。
中国的第一家“网吧”在北京中关村地段的一家咖啡屋中诞生。
那时,一台电脑3万多(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上网的收费是按“秒”计算的。
大约一秒15——30元不等,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网络世界真可谓是千变万化,网吧更是遍地开花,网民随之诞生,技高一筹。
随着网络出现的新兴产业也有很多:游戏、QQ、MSN、E-mail……近年来,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形式——网络文学。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网”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它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中学生对这个新兴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
网络文学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网络文学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是:91%的学生喜欢网络阅读,87%的学生认为网上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近一半学生认为网络阅读对诗文学习关系密切。
在走访的一些班级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对“网络文学”感兴趣,有的中学生还十分偏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么,中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文学?原因之一:网络文学贴近生活据心理学家分析,青少年在成长期都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追求个性,倡导自由,喜欢标新立异,但又怕被别人公开地品头论足。
于是,网络便提供了一个好地方。
在这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翱翔,酣畅淋漓地发表感慨见解。
与传统文学相比较,网络文学更贴近生活。
它不仅情节简单,而且大都写个人经历,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且多抒内心感受,写的那些话好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后让人心里一阵舒畅。
正如GGMM们所说:“网是虚拟的,但拥有是真实的。
”另外,网络文学还富于意象,它常以它丰富、幽默、前卫的对白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学生青睐,有关专家分析,中学生喜爱网络文学,与中学生好奇心强,渴求沟通了解,追求前卫,追求自由不羁等心理特点有关。
在我们小组所调查的高中学生,57.4%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贴近生活,其语言、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
受此影响,同学们的作文,主题贴近生活,准确、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娓娓叙来,轻松自然。
较过去学生作文的程序化和4人一面的状况,这个状况让许多语文老师都很是惊喜。
原因之二:网络交流的隐秘性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中学生在与网络文学的接触中,有35.2%的学生认为受到它影响最大的就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转变与成熟。
众所周知,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发展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时时痛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但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
这样,隐秘的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心灵张扬的理想场所。
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不经意间,学生的自我关注加深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思想也日趋成熟,多了一份对于人生的思考。
原因之三:网络文学的多元性世界是多元的,惟其丰富才会精彩。
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
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追求的时尚追求个性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
他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他们可以拥有许多理想虽的现实、现实中的色彩瑰丽的理想世界。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展示自我的空间,任自己的思绪驰骋。
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也包括网络文学。
在我们的调察问卷中,有3.57%的学生认为它不好。
在我们对老师的采访中,也有老师表示不赞同。
他们说,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网络文学;家长表示,在儿女的书包中发现的不只是武侠小说,而多了许多网络文学,有的还在深夜秉烛夜看。
调查中发现网络文学的弊端有以下几点:一: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其中一部分就中学生而言,现在看还有些为时过早。
据调查,有30.36%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18.75%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开山鼻祖《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
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
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
“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任何歌星、影星。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3.05%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产生过有关网恋的想象。
二: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有了更多的交互性和相对自由性,但充溢更多的矫情和伪饰,谐谑和怪异,其消极的因素不可避免,但却导致许多中学生感染了这一病毒。
调查中,许多专家、老师都反映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消极因素偏多,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
另外,由于网络文学本身的良莠不齐、过度自由,使得许多受网络文学影响较大的中学生,写作上的语言、形式都太随意,虽然很贴近生活,趋于聊天色彩,活泼自如、平易亲切,个性化强,却明显“低谷”,缺乏“雅”、“洁”气息,不能算真正的文学素养。
在统计结果中,52.68%的同学仅把看网络文学当作娱乐消遣。
很多老师、学者都忧虑地指出: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离真正的文学殿堂还很遥远。
有些网络文学写来写去绕不开痞子蔡的网络套路,宁财神的幻想套路,邢育森的狭义套路,安妮宝贝的情感迷离套路,让读者在最初的新奇之后,很快厌烦起来。
所以那些不文明、重复繁琐的语言就应被删除,摒弃于网络文学的范畴之外。
三:据一项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50%的人将“网文”视作娱乐消遣,更有老师当堂发现学生埋头“苦读网文”,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时常“秉烛夜读”。
这一切都说明,不正确地引导青少年们利用网络文学,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网文”的猖狂源于一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本来一篇好好的网文,似乎还有点新时代的气息,却被“翻抄”“改版”完全变了味。
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所以这后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过来发展过去,都离不开前者的“遗风”,也算是跟风之作吧!痴迷于“网络文学”的网民们,怕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看完了言情、幻想自己是美少年,其实呀!这跟“黄粱美梦”“白日做梦”的结局都一样!自己个性不起来,还倒随波逐流了……四:网络文学良莠不齐,什么都有!“大锅饭”!更有甚者,出于商业利益,居心叵测,更是让“网文”充斥了暴力、色情,这也需要大家明眼识慧。
有关专家指出中学生了解网络文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不可陷得太深,要想学到真正的文学知识。
写作技巧以及获得文学作品带给心灵的愉悦、享受,读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追逐网络文学的现象,应加强引导合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不至于痴迷,以免耽误了学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正视网络文学,处理好网络与传统阅读的关系呢?1、阅读,养成良好的网上阅读习惯网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但网页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果。
而且加上网络中的信念纷繁复杂,学生们在进行网页浏览之前,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标意识。
尽可能快地找到积极信念,避开无关大局信息的干扰,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
2、延展阅读,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重要组成部份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
而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份利用网络资源,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课内课外,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内的学习,又提高课外累知识。
3、经典导读,闻扬高尚的网络文化学生只凭兴趣阅读,往往会产生偏向,出现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引导中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读各类文体的佳作,逐步增强学生阅读中的选择性和层递性,使阅读有品位、上档次,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阅读态度。
在读网络小说时,重点还是要体现文学点化生命启悟智慧和润泽灵魂的作用,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注意文化闸场。
4、研究性阅读,引领深层次的网络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把研究性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是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是培养学生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
研究性阅读,就好像在山顶放置了一个目标,学生从哪里爬,怎么爬,他能够爬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爬了。
在这过程中他们对于自己的努力都认真地去做了,并且认真思索了。
而完成这些的是他们自己,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想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5、组建文学网站管理系统,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利用网络建立文学网站管理系统,既能满足学生强烈成就欲和表现欲,为学生开辟自由的发展空间,又能极大的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
在这次研究性调查报告中,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当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学作方式、交往方式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使当代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利与弊。
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传统语文学科转上信息时代的轮子,让语文教学收到更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