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困生”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位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小部分组织纪律差、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即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这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最头疼的事,因此,若使每位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那么解决“学困生”问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千千万万个家长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再加上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程度也不同,学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再有学校方面、环境方面也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尊严
尊重他人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避免讲粗话,更不能恶语伤人,不能以讽刺和挖苦性的语言批评学生,而是要静下心来做一位聆听者、感受者和指导者,给学生阐明道理,提出行为改进建议。

要使学生真心接纳教师的观点和建议,实现积极改进自己行为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彼此互相尊重,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便容易得到认同、接受。

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会产生期望效应,激励学生下决心按教师的要求改进自己的行为。

小学阶段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自尊需
要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

二、对”学困生”充满爱心
把微笑送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脸部表情。

比如,对于”学困生”,许多教师总是”恨之入骨”,时常板着面孔。

学生表面上对其百依百顺,其实他们往往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并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老师,如果能够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多给他们安慰,关怀和鼓励。

在批评教育时,注意”艺术”性,”爱”字当头,做到良药不苦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我曾经带过几个非常调皮的学生,门门功课,每次考试都是二三十分。

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已经具有良好的”抗药性”。

对此,我采取的措施就是关爱学生,关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关爱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赏识”学困生”的优点
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有的学者认为,”学困生”是放错地方的人才,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人才挖掘出来,对”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大肆宣扬,让他们克服自卑性,增强自信心,培养成功的信念,获得学习的成功和良好态度行为的养成。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给这些学生锻炼的机会,让
他们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给”学困生”搭建充分表现的平台。

这样在孩子的心里也会觉得老师很重视我,于是他们会更加努力,更加认为自己一定行,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树立自信心,激发上进,对他们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普遍对学习无兴趣,知识贫乏,有些人甚至处于混沌状态,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一点一滴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为他们补课,使他们听懂课,会做练习题,在检查时老师出一些可以说极其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

学生一旦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来,并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在观察、分析、研究”学困生”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一个”跳一跳,够得到”的行为目标和学习目标;帮助他选取容易突破的有一定基础的近期目标,使其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即相应的身心体验,从而增强努力的信心,带动行为习惯的改观和文化知识学习的进步。

同时,要把短期目标、阶段目标、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步步为赢。

当然还可以尝试采用目标激励法,学生一旦实现了某一目标,哪怕是细小的进步,教师可以以各种表扬或奖励的形式加以肯定,并激励他们再接再厉,更进一步。

五、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而且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可是,学习成绩总是欠佳,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往
往与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它强调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给予知识更重要。

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学生的
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尤其对此类”学困生”,更要多交流沟通,让其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求其对以前的学习方法进行比较,让此类”学困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而且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六、与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进行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得好,则会增强学校的教育效果,如果配合的不好,或者起干扰作用,就会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们必须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拓宽到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
能对”学困生”存在偏见,应该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和发展,加
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