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简介1、贵州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2、贵州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3、贵州侗族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4、贵州水族水族自称“睢”,是由历史上“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
据古歌相传,其先民原住广西、广东交界地,随后经岜虽山一带逆都柳江而上,最后落脚于三都、荔波等地。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水族有34.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7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
分布特点是:沿江河溪流交错地区,其间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分布,人民依山傍水而居。
村寨按姓氏聚族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杂姓村寨和单家独户零散居住者少。
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的少数民族。
随后在山东省组织中共中央直属山东支部。
1922年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大罢工和青岛纱厂工人罢工。
1925年和1928年两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壮烈牺牲。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故事传说、神话、寓言、叙事歌、格言、成语、民谚等。
人们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斗牛、赛马是水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活动。
乐器有铜鼓、皮鼓、锣、芦笙、胡琴、唢呐等,其中铜鼓最具民族特点,历史上氏族、部落之间进行征战,以击铜鼓为报警信号,后改为吹牛角代替,铜鼓曾被视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工艺美术。
剪纸、刺绣、印染、编织和雕刻是传统工艺。
居住。
今日的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村寨周围竹林环绕。
房屋排列纵横交错;房前屋后鱼塘触目皆是。
村寨或村际间的道路迂回曲折。
房屋形式为“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全系木质结构。
服饰。
男女多喜着青、蓝两色布衣。
男子穿大襟长衫或对襟衣,青布包头或戴瓜皮帽。
妇女上穿无领大襟半长衫,下穿青布长裤,腰系青布围腰。
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等。
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逢亥日分批分期过。
节前家家户户要屋里屋外、锅碗灶具清扫干净,迎接祖宗回家。
“除夕”及“初一”(即戌、亥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各家各户要摆放祭品及各种服装供奉祖先,祭品以鱼类为主,忌荤。
家族中还互相宴请,食品仍以鱼为主,辅以豆腐、韭菜等素菜,忌用动物油。
亥日午饭后,男女老少穿戴新衣,成群结伴地汇集到端坡,参加赛马、斗牛、敲铜鼓、吹芦笙、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送祖宗出门。
之后,主人在家接待宾客,宾主饮酒对歌,时间持续少则五至六日,多则十余日。
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
待客以酒为重,主人敬酒时带头喊一声“秀”(即干杯的意思),众人也齐声喊“秀”,将酒饮尽。
丧葬。
行棺木土葬,分为即时安葬与停棺待葬。
历史上,水族先祖盛行“干栏”式的石棺墓葬,即用大石板打制,垒成二层或三层的长方式石板墓,棺木放置底层,中间几层放置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
现在保存完好的石棺墓群有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乡的引朗、拉佑和荔波县水蒲石棺墓群。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语和壮侗语族中的侗语、毛南语、布依语、仫佬语、壮语、傣语和黎语等有亲属关系,尤其与侗语、毛南语、仫佬语更为接近,并有许多同源词。
水语跟同语族的壮语、傣语相比,内部差别较少,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
水语可划分为3个土语区,没有方言差别。
第一个是三洞土语区,以三洞乡板南村水语为代表。
第二个是阳安土语区,以阳安甲乃村为代表。
第三个是潘洞土语区,以阳和乡潘硐村的水语为代表。
水族是有独特文字传承的民族,水族传承并在民间继续沿用的一种古老文字为水书。
现存的水书约有400个单字,其字形以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居多,还有部分画图文字,字形多为仿汉字的倒写或反写,只局限于巫师记载年、月、日、天干、地支与方位、吉凶等,多用于丧葬、建筑、嫁娶、卜卦等活动。
水书是水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水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内容博大精深。
5、贵州仡佬族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