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课件李杜诗五首(1)

高三语文课件李杜诗五首(1)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1.诗歌解读三元素:
鉴赏诗的情感 形象 语言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表达技巧
①炼字炼句:炼字、活用、错位、省略、用典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 关、通感、互文、借代、设问、反问。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寓意,联想想象、 对比衬托,小中见大、借古讽今,烘托渲染 伏笔照应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 虚实相生、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内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 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 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 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 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 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风格明 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 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 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 《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 呢!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 《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 飞也。”谈谈你对 “暗”的含意的理解。
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 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夜深人静, 笛声悠扬,所以说是暗中飞出。此外,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 境是一致的。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 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 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 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峨嵋山月歌》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感 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 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 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 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 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 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正侧结合、 动静远近、点面结合等多种手法。
诗歌鉴赏典型示例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菩萨蛮 李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 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 理由。 答:
李白生平及创作
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
求功业时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 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 南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 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
李杜诗五首
导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 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 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 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 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 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 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 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 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 的,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全诗当 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 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 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 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 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 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 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 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 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 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诗歌鉴赏
思想内容 写了什么?
诗歌贵在 形象
形象语言表达 怎么写的?
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 通过了什么具体形象?
核心:形象
描绘出什么具体形象? 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 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 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