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心理健康.ppt

小学生心理健康.ppt


心理学标准
2.马斯洛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
(1)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 (6)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健康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发表的阿拉 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无疾病和体弱,而且 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 ,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和道德健康。
不仅如此,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十分具体的健 康标志:
健康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 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心理学标准
心理学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适应性标准的具体 化,是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及其功能的角度提 出若干为多数人所共同具有、所认可的条目为评 定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 无共同认可的统一标准。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 的理解,因而提出的标准也不同,简介如下:
心理学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上述两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概念的基本内涵。
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正常一般有 如下标准:
经验性标准 医学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 统计学标准 心理学标准
经验性标准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
己的心理是否正常做出判断。 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讲 绪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二、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港台和澳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大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标准进 行了重新表述,这一表述可概括为“五快 ”和“三良好”
健康
五快: 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走得快、说得快
三良好: 良好的个性人格: 良好的处世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殷炳江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两 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了描述: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 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 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 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 ,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 效的功能状态。
社会适应性标准
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 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 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 据。
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的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 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 准。
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 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 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 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 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 范围。
健康的概念
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 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 健康。例如: (1)《现代汉语小词典》上对健康的解释即为生理机能正 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2)《辞海》中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 状态。”
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做出的判 断。
一般来说,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局限性和差异性。
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 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 诊断标准。
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 常,其大脑、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它系 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 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 化过程的不存在。
心理健康
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 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心身发展的 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 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 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 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 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健康与心理健康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人生就像一串阿拉伯数 字,1000000••••••要使这一串“0”有意义,必须 有个前提条件,就是“1”必须健康地站着。这个 “1”是什么?就是你自己!你健康地站着,后面 的“0”才能真实的存在。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但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失去健康 则意味着失去一切。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 (7)体重得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 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 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 ;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 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 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 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 的追求。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成立时, 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涵义做了科学的界定, 即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 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 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不但是指没 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 、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 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