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Camellia olrira)属山茶科山茶属,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栽培范围最广的优质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其产品茶油是高级保健食用油,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还含有少量的豆冠酸、亚麻酸、天然维生素E和角鲨烯等物质。
茶油以其特有的营养成分和良好的阻止血脂升高等诸多医疗和保健作用,完全可以与世界优质食用油—橄榄油相媲美。
福建省现保存的油茶林200万亩左右,绝大部分是早期用实生苗造林,林中油茶株间变异大,优劣混杂,而且树龄都较长,都有几十上百年的树龄,而且在立地条件较差及粗放管理的情况下,林地长期没有垦复和施肥,造成林地土壤板结,肥力明显下降,由于每年没有进行必要的修枝整形,任其自然生长,树冠上移,中下部树冠内部中空,结果枝上移,结果面积减少,造成采果困难,并易受到台风危害,产量下降。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全省现有油茶林每亩年平均产茶油不到3公斤的占绝大多数,大小年明显,小年产量低于2公斤,甚至更少,这严重影响了山区林农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大量油茶林被毁,近10年全省油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福建省现有选育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和杂交优良品系良种苗营造的良种丰产林亩产茶油均可达30公斤以上,与现有绝大部分实生油茶林相比产量高出了十几倍,利用优良品系营造丰产林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对现有低产油茶林进行截干矮化复壮更新,并清除部分劣株,套种优良品系嫁接苗,并对部分劣株进行换冠嫁接,经过三年左右的综合改造加强抚育管理,产量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增产潜力也是相当大的。
油茶树生长具有百年寿命,管理好的百年油茶树照样结果累累。
在新一轮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下,为了彻底改变福建省油茶林粗放管理、产量低的现状,除了营造优良品系丰产林外,要想在短期内提高我省油茶产量,对油茶主要产区的低产油茶林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造,建立低产林综合改造丰产示范基地,掀起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的新热潮是主要的战略措施。
油茶低产林改造主要采用分类改造、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策略及重点解决低产、低值的问题。
根据油茶生长现状及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分类处理,对大部分林相较好、油茶树健壮、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可分年度、分优劣、分期进行截干复壮更新,垦复施肥,并加强抚育管理和林地的保水保肥措施,改善林地土壤条件,促进枝干萌发新枝,重视修枝整形,形成良好的结果树冠,增加结果面积,提高油茶产量。
对林地状况不好或油茶林生长严重老化的,应进行全面的改造更新,重新整地清杂,种植良种嫁接苗,集约经营,营造良种速生丰产林。
在世界油料特别是木本油料受到重视的前提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我省油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油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油茶作为木本植物油其特殊的用途和经济价值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发展油茶产业可以作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开发项目,我省的农村山地结构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和绝大多数山地的立地条件都适宜种植油茶树,而且油茶树不与农田争地。
此外,充分利用现有生态公益林中的老残林、疏林及生物防火林带山坡中下部及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发展油茶良种丰产基地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好项目,而且一次种植,百年受益。
目前我省要发展油茶产业急需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良种采穗圃,建立良种苗生产基地,为建设油茶速生丰产基地提供大量的良种苗木。
二是建立优良品系丰产示范基地,应用现有的丰产技术措施,为农村营造良种丰产基地提供样榜,提高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三是进行低产林综合改造措施,建立低改示范林,为全省200多万亩低产油茶林的改造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为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我省油茶单位面积产量。
四是进一步进行油茶高优品系的选育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选育出更适宜各地发展的油茶新良种,为油茶良种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优良品系和种源。
一、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视不够、宣传不力油茶是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世界油茶资源的80%分布于我国,我省是油茶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气候、立地、地理等条件十分适宜油茶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油茶籽油及其副产品的经济价值愈来愈引起世人所瞩目,然而,在过去10多年间由于各方原因在我省远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未能真正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投入很少,近两年在全国油产业发展热潮的影响下,我省各级领导特别是林业部门渐渐重视起来了,但还远未达到全盘重视的程度,同时,对油茶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2、品种混杂、经营粗放,整体效益低我省大部分油茶林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林地,主要是以实生苗造林为主,品种混杂,相当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国家“开展油茶生产运动”的号召而种植和垦复出来的,经过几次的起落至90年代后期又进入低谷。
长期的粗放管理,不抚不育,投入少,比较效益差,导致大部分林农转向经营其它林种,致使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荒芜严重,树龄老化,病虫害和火灾频频发生,全省年亩平均产油不足3.5公斤,平均亩产值200元左右,收益还不够常规的抚育管理费用。
3、油茶林面积减少,油茶资源下降据不完全统计,60年代我省有油茶林面积400万亩左右,到现在保存较好的不足200万亩。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放弃林地管理,松杉竹阔等树种的侵入,油茶林被自然演替为其它树种为主的混交林。
二是开垦种植水果或其它用材树种而随意砍伐。
三是部分火灾吞噬了不少油茶林。
4、科研成果转化慢、良种推广应用进程缓慢、科技含量低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90年代末,在省林业厅和林科院主持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油茶良种选育,在广大油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选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家系和无性系,而且还有部分杂交F1代优良品系,这些优良品系的产量远远高于现有油茶林产量,而且90年代初以来在国家农发办的资金支持下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油茶低产林改造,省林科院与福建省闽侯桐口国有林场协作在林场进行了多年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苗培育,全省各地也从林场引种了大量的良种嫁接苗,但真正能保存完好的良种丰产林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引种后没有很好的经营管理或后期管理资金不足,还有部分由于林地立地、水肥条件较好而被改造为其它果树。
长期以来我省油茶良种推广应用虽然得到省厅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但各地林业部门由于受当地各种条件的影响,以及林农对油茶的认识不足,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良种推广应用还处在不规范状态,而且省内大部分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大都未得到省级审定,更没有国家审定的良种,没有品牌,因此,严重阻碍了油茶良种推广的质量与数量。
目前,全省大部分油茶林是早期实生苗营造的,产量不高或根本没有产量,其中老残林占有绝对的比例,随着其生物学特性进入老龄期,产量下滑,更新改造任务会越来越大,油茶科研滞后,不少试验重复进行,严重影响了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经营远远不够。
5、生产组织形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我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虽然多数已承包到户,但流于形式,而且品种混杂,经营粗放,投入极少,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产量低而经济效益差。
在油茶采摘季节,油茶产区的各级政府没能很好维护秩序,油茶采摘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未成熟就开采,有的是成熟后落在林下收集,并且由于近年来油茶籽价格看好,致使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油茶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2006年10月国家林业局在江西省召开了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全国再次掀起了发展油茶产业的热潮,现在我省范围内已有多家个私企业主利用自已在其他行业积累的资金在山区承包山地种植油茶,但由于大部分业主都非林业专业人员,只是对发展油茶产业抱着一股热情,对营造油茶丰产林在种源、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急需我们的油茶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
6、加工利用滞后,品种结构单一,市场产品混杂目前油茶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油上,在高等保健油炼制、化妆品茶油的开发、茶皂素的提取、茶壳的综合利用等技术工艺上还存在情形不同的缺陷。
现有的茶油产品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低,设备陈旧老化,开发能力受限制。
加工生产的精制茶油,部分达不到国家新颁布的一级油的标准,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特别是农村个体小榨油作坊,压榨的油茶籽油的品质及卫生条件达不到标准,但在广大农村及周边城镇却有广泛的市场,主要是人们对各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的品质及纯度持怀疑态度所致。
二、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政府部门特别是林业部门应高度重视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要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油茶发展经费,向湖南、江西等油茶大省学习,在省林业厅及主要油茶产区的各地(市)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油茶专门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一批在油茶产区长期从事油茶生产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为广大林农及龙头企业发展油茶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同时,省财政和油茶产区的财政部门应积极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建立丰产示范片,为种植油茶良种林的农户提供资金补助,全面带动和促进我省油茶产业快速发展。
2、高度重视现阶段我省油茶产业发展中良种繁育的瓶颈问题。
自80年代后期我省林科院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油茶良种选育,并在福建省闽侯桐口国有林场建立了良种试验林,先后选育出11个油茶优良家系;10个优良单株,通过进一步选育试验优选出闽43、闽48、闽60三个优良无性系,并经省种苗审定为适宜福建省推广应用的优良无性系,80年初中期省林科院与闽侯桐口国有林场协作进行油茶优良无性系间杂交试验,在10个优良无性系单株间进行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建立F1代杂交试验林,经过十几年的培育观测,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杂优闽1等32个优良杂交品系”,并获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初开始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低改项目有我省的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和优良无性系的推广应用一度得到各级林业部门的重视,福建省主要油茶产区也相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低产林改造和良种推广,营造的部分良种丰产示范林,但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低改项目在我省的终结,油茶产业的发展也走向低谷,到2006年全省油茶林面积与80年代相比已减少了一半以上,大数丰产示范林由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好而被其他经济林树种或果树所替代而所剩无几。
现在只有福建省闽侯桐口国有林场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优良无性系闽43、闽48、闽60试验林100多亩和杂交F1代试验林20多亩,并建立了杂优闽1等32个杂交品系试验林30多亩,要想在近期内大量繁育良种苗木是有较大难度的,从桐口国有林场现有的优良无性系试验林来看,每年能提供的穗条在150万枝左右,只能培育500万多株左右的良种芽苗砧嫁接苗,只够提供营造5万亩左右的良种丰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