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之三伏灸
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 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 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所要预防 的疾病,在对应部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效果的。 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但是常见的为三 伏天天灸。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后可以再进行加强灸, 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贴
组成: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 姜汁 比例:细辛:甘遂=1:1
白芥子:延胡索=2:2
穴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肺腧:第三胸椎旁开1.5寸(肩胛骨内侧缘 至后正中线3寸)
三伏灸适合人群
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 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鼻炎; 二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 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 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食物 2、接受三伏灸治疗后皮肤会有热感, 但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以贴药处产 生辣辣的感觉但可以耐受为度,但不 宜时间过长以免灼伤皮肤。成人一般 贴药时间以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为 20分钟。
3、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 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 或搽烫伤软膏,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 烧鹅、鸭、花生、芋头等。 4、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 涂皮肤软膏以减缓刺激。 5、贴药当天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澡,以免 把“阳气”赶跑
中医的起源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
巫术
第二种观点:医源于圣 第三种观点:医源于动物的本能 第四种观点:医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
灸 法
校社联发陈医斋协会 中西医结合学院团委学生会
古人云:“药之不到,针之不到,必须 灸之。” 【黄帝内经。灵柩】解释:“针是泄法, 灸是补法”。
艾炷灸
一壮:每燃完一个艾炷 艾炷是用纯净的艾绒捏成上尖底平的宝塔 形状。灸时置于应灸的穴位上,点燃尖顶 部徐徐燃烧。
艾炷的制作
小——麦粒状 中——黄豆大 大——蚕豆大 标准艾炷——炷底直径0.8cm,炷高1cm,重 量0.1g,燃烧时间3-5分钟 艾炷灸以壮计数——一般灸3-7壮
灸法护理
(一)环境安静,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 风,温湿适中。 (二)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 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灶是先小而后大。
施灸疗程
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 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 慢性病,顽固性疾病: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 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 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 上。 健身灸: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
“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 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 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 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 “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 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 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天干:甲 、乙 、丙 、丁、戊、 己、 庚、 辛、 壬、葵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初伏(戊申):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夏至后第27天)
中伏(庚午):夏至的第四个庚日
末伏(庚子):立秋的第一个庚日(立秋后的第9天)
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 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 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 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 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 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 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 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 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 “三伏”天贴药。
艾条灸(艾卷灸)
艾条: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也可 在艾卷掺人中药细末制成药条。
(一)温和灸
1.适应范围: 可以治疗常见虚寒性慢性疾病 2.用物准备: 3.操作方法: 选穴→点燃艾条→距穴2—3厘米 熏灸5—10分钟→以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记录
(二)雀啄灸、回旋灸
1.适应范围:多用于治疗常见急性病。 2.用物准备:同温和灸。 3.操作方法: 选穴→点燃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施灸部位不固定距离,一上一下不停地移 动或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5分钟→整理 用物(艾条熄灭)→记录
定义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 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 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 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 种方法。
灸用材料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淤散结
防病保健
原理
温和热力,芳香药气 刺激肌肤腧穴
达到治病目的
三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常年易感冒者(包 括儿童) 四是神经功能衰弱者,如失眠等;
五是妇产科疾病,如痛经、产后头痛,产 后风寒等症状。
禁忌人群
1、孕妇、皮肤病患者及发烧者不宜做
2、痰黄,咳血者 3、恶性肿瘤、强过敏体质者
4、正在咳嗽者 5、怕热体质患者
三伏灸注意事项
1、当天不要洗冷水澡,戒食易过敏
灸的程度
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
施灸的禁忌
(一)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法。 (二)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灸。 (三)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关节部位不宜用瘢痕灸。 (五)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不宜立即灸,恐惧 者慎灸。
艾灸常用穴位
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 足三里 延年益寿保健灸:足三里、气海、关元
现代研究: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 产生抗体及免疫力
分类: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艾条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灸
体位与穴位选择
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等。 常用部位 胸、背、腹、腰部的局部及腧穴,四肢 的局部及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