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八卦中的爻辰
所谓“爻辰说”是指以卦爻与十二辰搭配建构成完整律历的学术,也就是六十四卦流转主岁。
《乾凿度》以《周易》通行本六十四卦顺序每两卦一组(错综复杂)主岁,两卦十二爻与十二辰相匹配,符示一年十二月。
六十四对卦象共主三十二年,为一大周期,从乾坤开始直至既济、未济,往复循环,从而显示《易纬》以卦主岁的节律。
周易错综复杂卦排列法
错综复杂
乾坤
屯蒙
需讼
师比
小畜履
泰否
同人大有
谦
豫
随蛊
临观
噬磕贲
剥复
无妄大畜
山雷颐
泽风大过
坎离
咸恒
遁大壮
晋明夷
家人
蹇解
损益
夬姤
萃升
困井
鼎震
艮
渐归妹
丰旅
巽
兑
涣节
风泽中孚
雷山小过
既济未济
简易快速记忆
六十四卦主岁图表
直岁
1
2
3
4
5
6
7
8
除泰否两卦之外,其它各“直岁卦”均按“乾坤”卦体例(纳辰规则)排列。
而“中孚、小过”两卦,其配十二辰,与乾坤两卦相同。
泰否之卦,独各贞其辰,共北辰左行相随也。
“天道左旋,地道右迁”的空间运行系统。
64卦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爻
主
辰
上
初
戌申午辰寅子
酉亥丑卯巳未亥酉未巳卯丑辰午申戌子寅丑亥酉未巳卯午申戌子寅辰亥酉未巳卯丑申戌子寅辰午丑亥酉未巳卯戌子寅辰午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
午辰寅子戌申酉亥丑卯巳未亥酉未巳卯丑午申戌子寅辰
直岁9
10
11
12
13
14
15
16
64卦随
蛊
临
观噬磕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咸恒
爻主辰
上
初
丑亥酉未巳卯午申戌子寅辰亥酉未巳卯丑子寅辰午申戌酉未巳卯丑亥子寅辰午申戌申午辰寅子戌卯巳未酉亥丑申午辰寅子戌
亥丑卯巳未酉戌申午辰寅子丑卯巳未酉亥戌申午辰寅子酉亥丑卯巳未辰寅子戌申午亥丑卯巳未酉
直岁
18
19
20
21
22
23
24
64卦遁
大壮晋
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
乾坤
爻主辰
上
初
巳卯丑亥酉未午申戌子寅辰丑亥酉未巳卯子寅辰午申戌辰寅子戌申午卯巳未酉亥丑戌申午辰寅子巳未酉亥丑卯午辰寅子戌申
巳未酉亥丑卯寅子戌申午辰酉亥丑卯巳未未巳卯丑亥酉辰午申戌子寅申午辰寅子戌酉亥丑卯巳未
九月
七月
五月
三月
正月
冬月
戌申午辰寅子
酉亥丑卯巳未
八月十月腊月二月四月六月
直岁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4卦革
鼎
震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
既济未济
泰否
爻
主
辰
上
初
寅子戌申午辰酉亥丑卯巳未丑亥酉未巳卯寅辰午申戌子子戌申午辰寅丑卯巳未酉亥
巳卯丑亥酉未申戌子寅辰午未巳卯丑亥酉子寅辰午申戌巳卯丑亥酉未戌子寅辰午申戌申午辰寅子酉亥丑卯巳未酉未巳卯丑亥寅辰午申戌子
五月四月三月二月正月
未午巳辰卯寅
丑子亥戌酉申
腊月
十月九月八月七月
注:表中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其中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寅为一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
《易纬·乾凿度》详细介绍了卦爻纳辰的规则,以乾坤两卦为例,“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即乾卦初九纳十一月子。
乾为阳,所以其爻象按顺序纳阳辰,即九二纳正月寅,九三纳三月辰,九四纳五月午,九五纳七月申,上九纳九月戌,此即“阳时六”。
“坤贞于六月未”,是说《坤》卦初六纳六月未。
其右行的顺序是,六二纳四月巳,六三纳二月卯,六四纳十二月丑,六五纳十月亥,上六纳八月酉。
因为乾坤两卦一为阳月,一为阴月,所以说“并治而交错行”。
如图右。
接下来,第二年为屯蒙主岁月。
屯为阳,其初爻纳十二月丑,其爻左行;蒙为阴,其初爻纳正月寅,其爻右行。
“间
时而治”,是说两卦各爻都间隔一辰,各主一月。
屯蒙卦后,为需讼卦用事,次年又为师比用事。
按上述的体例,需则贞于卯,讼则贞于辰,师则贞于巳,比则贞于午。
郑玄注曰:“阴卦与阳卦其位同,谓与同日若在冲也。
阴则退一辰者,为左右交错相避,”即在此过程中,如果阴卦初爻与阳卦处在同一月份,其初爻则退一辰,依此《坤》卦以未为贞,而不是贞于午。
按上述体例,泰卦当贞于戌,否卦当贞于亥。
可是,《易纬·乾凿度》却说:“泰否之卦,独各贞其辰,共辰左行相随也。
”即泰否两卦不按上述的程序,而另有自己的体例。
郑玄注曰:“谓泰贞于正月,否贞于七月”即泰贞于寅,否贞于申,“共北辰左行相随”。
见上图。
为什么泰否两卦例外呢?郑玄注曰:“泰否独各贞其辰,言不用坎次,泰卦当贞于戌,否卦当贞于亥。
戌,乾体所在,亥,又坤消息之月,泰、否、乾、坤,离体炁与之相乱,故避之而各贞其辰。
谓泰贞于正月,否贞于七月,六爻皆泰,得否之乾,否得泰之坤,北辰左行,谓泰从正月至六月,皆阳爻,否从七月至十二月,皆阴爻,否、泰各自相从。
”(《纬书集成》P36)
从字面上理解,如以泰贞于戌,而戌所在方位上为乾卦所在,否贞于亥,而亥又为十二消息卦中《坤》卦所值,这两个方位上的冲突,此即郑注所说:“泰、否、乾、坤,离
体炁与之相乱,故避之而各贞其辰。
”这其中还有其它的深意吗?郑玄注中所云:“泰贞于正月,否贞于七月,六爻皆泰,得否之乾,否得泰之坤”,清代易学家惠栋曰:“之乾之坤,位泰变乾,否变坤。
”即由泰否两卦变化出乾坤两卦。
按惠栋所言,否之九四至泰之九三成乾体,泰之六四至否之六三为坤体。
即“阴阳相比,共复乾坤之体”这个有泰否两个部分组成的“乾”卦,纳辰由初九依次为亥、子、丑、寅、卯、辰,“坤”卦依次纳巳、午、未、申、酉、戌。
这与前面所说的乾坤爻辰说不尽相同,但却正符合《易纬·乾凿度》中“八卦方位”所言“阳始于亥,形于丑……“阴始于巳,形于未”。
另外,此处“坤”之上六为戌,以阴阳变化论之,坤变乾,至上六成坤体,亦符合“戌,乾体所在”,而“乾”之初爻纳亥,东汉荀爽在解释坤之上六爻时曰:“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
”正合于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