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关于大学生分配歧视问题的一点看法有资料显示《2002年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引进政策》对非北京生源的学生进京做出了规定,其中有一个条件为“用人单位应在划定的院校内(见附件1)引进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这是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大学生分配的一个文件,我以为这个文件存在一个合宪性的问题。
这一规定首先对各大学进行了划分,看似合理,实则略显不妥。
有些大学虽然名气大,可不乏懒惰贪玩的学生,他们得到了进京的机会;而那些因高考成绩未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好学生,则可能在努力了四年之后被挡在了北京这一引进政策之外。
虽然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但它毕竟反映了这一政策有违宪法中平等权的部分,尽管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择业自由和迁徙自由,但1954年的宪法中曾规定过迁徙自由。
再说了,现在的大学都在进行淡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塑造出来的学子也都是样样精通的能手,而至于他们的兴趣所致,也理应由他们自己和市场趋向决定,绝不应该是政府部门说了算,这才真是最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而对于宪法中的平等权问题,所有宪法权利中都包含着平等的含义,都受平等规范的约束,因此平等作为一个宪法条文对所有宪法权利都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任何一项宪法权利离开平等原则都是不完整的。
很难设想不平等的人身权、不平等的劳动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是什么样子,它们还能算是一项权利吗?与其说它们是权利可能不如
说它们是特权更合适。
因此每一项宪法权利都蕴含着平等之意,平等渗透在每一项宪法权利之中,是每一项宪法权利都必须具备的要素。
不仅如此,平等原则还对其它的宪法规范起指导作用。
如在宪法权力规范中,要求立法机关立法时应当在法律中贯彻平等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司法机关在司法时应保证司法程序中的平等。
平等原则对宪法中的政策性原则规范也有一种指导作用,在国家制定民族、宗教政策时,在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政策时,都必须贯彻平等原则,平等原则对这些条款都有规范作用。
如果认为平等仅仅是一项宪法权利,那么它很难含盖这么宽的领域,如此广泛的指导作用正是原则的特点。
在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律也有不少。
比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为教育平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育平等权有丰富的内容,而作为一项可诉的权利,其审查标准是是否构成歧视。
教育平等权包括教育内容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平等。
其中,教育内容平等权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教育内容的平等是相对的,但是义务教育或者初级教育阶段是必须平等的。
机会均等,顾名思义,是指享有教育平等权的个人都应享有各自应当享有的均等的机会,而不被不合理地分类并据此受到歧视性的对待。
按照当前情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项权利: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外来民与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的权利、不同身份的人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男女平等的受教
育权。
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无疑是从师资等软件方面和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来定义的。
它要求做到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平衡配臵。
毫无疑问,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可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可能由于管理方式不当。
但我们还是应该尽我们所能去实现宪法中的平等权这一问题。
1、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2、改革资源配臵模式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臵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
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臵,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
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3、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
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为此,破除教育公平的阻力,推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需要按照以下路径:增加教育投入--中央财政统筹配臵教育资源--以改变办学条件、配臵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教育差距--在弱校水平上升之后实行师资轮换--就近入学成为"市场化"自主选择--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
总之,如果我们在制定任何政策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宪法所提到的某点内容,我们的政策可能会更符合国情和时代需要,也可以让它实施的更全面、更高效。
1310648 许子豪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