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题小学数学卷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试

试题小学数学卷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试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种现象是片面强调数学化,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处理生活化与数学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生活化、数学化不应该成为完全对立的两极,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生活中的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

若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知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1.课前孕伏,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看看钟面认认时间。

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2.课始引导,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数学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创设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年春游大家都去了哪?(天宫庄园)让我们跟着镜头来回顾一下春游的片段!(投影展示)知道吗?陈老师在制订春游计划前,有两家旅游公司前来洽谈,你看到什么信息?(投影出示,生反馈信息)出示信息:有862名师生去天宫庄园A旅游公司:可提供31辆大巴车,每辆准乘32人B旅游公司:可提供21辆中巴车,每辆准乘42人师:请你猜一猜,选那家更合适?(生:A或B)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于是开始猜想,有的运用估算进行判断,有的采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口算,还有的想到了运用笔算来解答等等。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让他们从不同的思考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体念了成功的喜悦。

3.课中探究,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

如在教学《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时,首先通过创设“购物”这一实际情景(到文具柜台买笔),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抽象出关系式:一支笔的价格×支数=总的价格,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想象购买其他物品时的情况,由此得到“每件童衣的价钱×件数=总的价钱”“每台冰箱的价钱×台数=总的价钱”等数量关系式,接着进行第二次抽象:把“一支笔的价钱,一件衣服的价钱,一台冰箱的价钱”用“单个物体的价格——单价”来表示,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常见数量关系式。

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悦。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课后延伸,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段:师:今天陈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你们看!(课件展示)生:哇,真漂亮!师: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

生:太好了。

师: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

生:给它配个画框,这样看上去更漂亮。

师:你的提议真不错,好啊,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动脑筋算一算,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课件出示画的尺寸:长4分米,宽3分米)生异口同声回答:14分米。

师:哦,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

好的,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

(课件演示:木条分成4段后,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

发现少了四个角,木条太短了。

)生: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要再买长点的。

师:那到底该买多长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

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这课堂总结的设计内容,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像给一幅画配画框,这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有关计算周长的知识,而且还要应用实际中的装配窍门。

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其实,像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还有不少。

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是一堂课的延伸,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动脑动手相得益彰,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数学兴趣大增。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的色彩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还必须对生活原型提炼上升,使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只有那些值得利用的生活原型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素材,经历数学化的加工、提升。

1.体验生活经验,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这些固有其物理属性等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存在。

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用它来做成拉链门,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又不占用地方,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用它做成的车轮,能够稳稳地开动。

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2.发现生活问题,适时抽象提升儿童的天性中就存在着追问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预见和发现学生特别想探究的生活问题,从生活问题出发,以儿童所能理解的生活问题为起点,及时地对其抽象提升,使之成为数学探讨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以简驭繁,以少统多的思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推理、建模、假设反证、计算、增减条件、比较想象、直觉等方式去解决。

比如市政管理人员要给阳光广场配置围护栏,那么一共需要多少米呢?其实我们只要知道阳光广场的周长,就能知道围护栏的长度了。

而阳光广场基本呈现给大家的是个长方形,所以在这儿我们既用到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同时又用到计算的方式,通过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去计算它的长度,得出了需要使用栏杆的米数。

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各种方法的帮助下,巧妙地解决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数学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更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它与生活联系密切,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浅谈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认识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