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课程教学的主要理论1.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进步教学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相关。
进步主义之父—帕克—儿童的自主活动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核心—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
儿童中心论—源于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集大成者:杜威1902《儿童与课程》(将其教育哲学称为经验自然主义,完整建立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
二、思想基础经验的界定:杜威:一是经验的事物是固化的存在;二是经验的过程,即儿童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主动的方面(伸手指)和被动的方面(被灼伤)以持有的形式(思维)结合起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识别尝试的事情和发生结果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四个哲学命题: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生活4、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三、主要观点(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儿童、知识、社会)首先,儿童经验与学科知识的统一知识四类:理性地获得技能这一意义的知识;了解这一意义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得或通过向别人学习获得的知识;理性的知识或科学其次,儿童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积极适应社会的同时改造社会,同时社会要不断满足个人的需要,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连续体。
再次,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统一(二)认为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教学反思:经验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融合,其中理性因素就包括反思的参与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有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连续体:儿童的生活及其经验建立一种连续体(四)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主动作业: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作业包括游戏和工作两个方面(有目的地活动)2、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一、特点;中式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和教师为中心分为;世俗派和教会派(即新托马斯主义)如果用保守形容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则可用复古永恒主义:也成为“古典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观点是人性不变,教育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两个分支:1.世俗的永恒主义,可称为“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以赫钦斯、阿德勒(美)、阿兰(法)、利文斯通(英)2、宗教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或新经院主义)代表人物马利坦(法)产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人们还念过去经济不发达的岁月—教育领域—进步主义束手无策—教育质量下降二、思想基础(一)以古典实在论为基础世界是由先进的“实在”所组成,因而,世界存在着由“实在”构成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即只是存在于绝对不变的普遍真理之中。
(二)崇尚古代文明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三、主要观点(一)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赫钦斯(二)课程与教学要为生活做准备学校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和“雏形的社会”学校始终是一个人共造成的、有价值的机构(三)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主要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四、评价人们关心战争的进展远远超过了教育问题。
“由永恒主义所提倡的古典教育,只对少数美国公民有吸引力,但这些人通常是社会知识界的领导人,他们是有能力明确表达和阐述永恒主义观点的人。
”因此,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还是给了人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有一定的合理性(二)对部分传统教育思想的坚持也有一定合理性缺点:(一)它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二)注重学科的主张过于片面和虚幻夸大了永恒学科特别是古典名著的作用,忽视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对人生活的重要意义3、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一、产生背景:来自于对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反思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间: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50—60年代中期影响大,60年代末开始衰落代表人物:巴格莱二、思想基础(一)以观念论或实在论为哲学依据首先,主张承认有不可侵犯的客观世界的“实在”,它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验规律和秩序,虽然变化是真实的,但它是符合绵延不断的世界规律和秩序的。
其次,主张人们必须服从于包围自己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秩序,因为人们能够改变修正秩序和规律的范围是微小的,人们唯一应该做的是继承和保存传统。
(三)恶的人生观世界上的罪恶之源不在于社会或人的无知,而在于人类本身的邪恶。
埃里蒙德.伯克(四)保守的社会观社会乃是一种契约,它不能用人的善意或恶意来加以解释。
社会不仅表示了现在活着的人之间的合作,而且还有已死的一代和未来的一代之间的合作。
(五)“符合说”知识观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三、主要观点(一)倡导社会进步、民主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目的观《教育与新人》:从最广阔的含义上看教育,把教育看到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因素,有组织的正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将人类学会的最重要的知识编制到每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中去。
(二)智慧训练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教学要以“智慧”的训练为基调,以学术的优秀为标准,在课程开发上提出了高水准的学术理性要求,其第一表现就是知识中心。
(三)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课程教学的核心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那是一切人都应该学习的,他们强调学习的系统性,提倡应该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并恢复各门稳定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四)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五)课程设置的三大原则课程首先要考虑国家的民族利益课程要具有长远目标课程要包含价值标准(六)严格训练的教学过程和教师权威主义四、评价首先,使学科思想从经验转向了理论化,确定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
(继承“形式训练”批判“进步主义”结合“美国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需要”)其次,课程在传递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传递着传统的价值准则和统治集团需要的价值准则(教师中心)再次,突出了学校传递社会文化的特点,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局限性:传递文化—没有发展文化创新的职能:对年轻一代传授知识—没有使他们情感、意志得到发展。
4、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一、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感到不满,提出“体系论”和“结构论”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结构主义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语言符号是由意符和意旨所组成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列维.施特劳斯,又将结构主义进一步发扬,将方法论应用到人类学和神话学领域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许多观点大多与一定的专门学科有关,但其核心是结构主义方法。
例如:七匹狼:追逐生活韩剧: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恋爱模式来展开剧情(二男二女)产生的背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艾森豪威尔《国防教育法》,1959《教育过程》如果说要素主义课程着力于学课程论的形成,那么结构主义课程则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使学科课程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升华,集中表现在学科课程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二、思想基础1、皮亚杰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是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统一,结构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所以结构是自足的、封闭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将因其结构内其它成分的改变。
2、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了“转换生成语言学派”3、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三、主要观点(以布鲁纳的观点为主)(一)强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强调基本结构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认知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表演再现表象阶段肖像式在线表象阶段象征式再现表象阶段(三)认为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其一,课程评价须对真是教育目的负责其二,课程评价的内在素质是对手平课程的质疑并不断指明优化的路向其三,课程评价须纳入教学过程中去(四)提倡发现学习教学法四、评价可以说结构主义课程是学科中新课程发展到现代的代表,是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局限性:它倡导的是一种狭隘的学术主义,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片面强调高级专门人才,忽视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儿童智力与成人智力的差异。
5、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源于马斯洛河罗杰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提出了与被称为心理学第一思潮、把人描述为本能与冲突产物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作为心理学第二思潮、强调人与动物的基本相似性、强调学习是揭示人类行为的主要根据的行为主义学派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被称为是心理学第三思潮。
“自我实现”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自我实现的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二、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心理学方面1、在研究人时,把体验作为主要目标。
体验本身以其对个人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均在其次。
2、强调这样一些人类独有的特征,例如创造性。
反对以机械论、还原的方法对待人的存在。
3、在选择和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时,着重意义性,反对过分情调客观性而牺牲意义。
4、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主要观点(一)课程与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过分强调知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自我实现是目的和核心。
(二)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感基础麦克尼尔、温斯坦和范特尼(三)设置并性课程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福谢依:“学校必须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接收系统知识,另一方面探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
”课程1.正规的学术课程以及有计划的课外活动。
课程2.社会实验课程。
课程3.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的课程。
--知识课程、情义课程、体验课程(四)主张意义学习和自我的经验学习(五)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其适应性非指导性教学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理想的课堂气氛,提供学生可以选择的材料、仪器等,成为学生产生意义学习动机的促进者。
(六)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方法:由学生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内容出试卷,学生参与评价;有全班学生讨论课堂结束应达到的水平,并谈谈自己已达到的程度;师生共同评定每一个分数。
四、评价它的目的不是为个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培养高级的“工具”,以便在国际军事竞争中取胜。
可贵之处在于重新发现或可定了人的价值,将提升个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重视“全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