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作文四大方面技巧一般地说,写作文是离不开四个大的方面。
以下是四个方面的解说首先,勤于积累能反映新时代特征的新材料(包括新人物、新事件和新观点)。
如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社会每天会发生不少能反映社会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的新闻事件。
那么,学生是不是能有意识地注意并认真地学习吸收呢?这个问题是值得语文老师探讨!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来看其中之一就是“有创新”,就是提出作文出彩的一点:材料要新鲜;从高中学生必须有“社会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没有了它就意味着学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再优秀,还是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大语文观意识淡薄,缺乏对自然、人类、民族、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分析和评价。
目前社会,新闻媒体很多,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都与我们生活接触很密切。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要提供条件,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的写作服务,自己剪贴报纸新闻、收集新鲜文章,也可组织学生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和观看省级和中央电视台一些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节目。
这样一来,老师以主动制被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积累新时代的材料。
日积月累,月积年累,学生的社会大语文观就开阔了。
值得一提地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不能放任其流,一般要求学生写做一本“阅读札记”,包括标题、出处、体裁、篇幅、作者、摘要、感想和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地是,札记中的感想和评价必需学生个人写,要写得大胆,要写得有个性,要写得有见解,要写得有感情色彩。
其次,积累写作文的常见方法与技法,并应用于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本)共6本书,每本书都有现当代散文,语文老师要认真钻研文章中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常常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中外作家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好,与学生一起深入地探讨文章中有没有更多的写作“闪光点”,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看学生能否接受,让他们大胆地运用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比如说,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的第一单元,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祝福》有一大写作技法,倒叙记事法;《边城》有一大写作技法,人物心理描写法(通过幻想来写或通过梦境来写);《荷花淀》有两大写作技法,①环境描写法,②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综合描写法;《装在套子的人》有一大写作技法,写人漫画法(运用讽刺性漫画法)。
教师必须强调:做好写作笔记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求学生在茶余饭后自觉地体会并感悟,并督促他们能学以致用。
再次,积累常见的或少见的有文采的句子和段落。
近年来,高考在第六大题命题时,注重考察学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语句和变换句式等这几个考点。
这从另一角度可以充分地反映写作语言文采郁郁的必要性。
当然,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中其中之一是“有文采”,意思是要求学生的作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句有意蕴。
那么,学生平时就必须加强积累这方面的句子和段落。
语文老师要强调:不能整篇文章都摘抄下来,那样,不仅浪费时间,反而会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只有把一些有文采的句子、段落搜集起来,反复咀嚼、反复研究和反复运用才有显著效果、不同凡响。
最后,加强自己“动手术”修改作文的练习能力。
现在一般常规写作教学是学生先花费一个小时独立写大作文,然后是老师精心批改,最后是老师耐心地评讲。
这固然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效果是事倍功半。
为什么呢?因为一系列写作教学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
如果让学生来当老师——评改老师,不一定比老师本人差!让他们自己从找错别字开始,找错误的标点符号,找用得不恰当的字词,找病句,找开篇点题句或段,找过渡句或段,找有文采的句子,找有意蕴、有哲理的句子,找有新鲜气息的好材料,找扣住话题的全文中心,找结尾呼应开头的句子,找“凤头、猪肚、豹尾”等等。
坚持不懈,作文差学生慢慢有了兴趣,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这些“不是技巧的技巧”是由四个方面组成,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是老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做到以学生为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基础年级抓起,持之以恒。
此外,语文老师要大胆地写下水作文,并以下水作文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写好高中作文三要素写好高中作文三要素---心境•积累•思维写作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进入高中,特别是到了高三,有的同学提笔写作文,总感到一种空虚与茫然,觉得自己已进入低谷。
其实,这往往是因紧张、烦躁所致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写作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高考作文尤其如此。
这里所说的“心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创作的欲望与冲动,一种不写不安、不写不快的内在需求。
这样的心境对写好一篇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事实却令人可惜,据调查,进入高三而能保持或创设如此写作心境的学生为数甚少。
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尚有如此心境,一旦进入高三,被“黑色六月”的阴影笼罩,为周围紧张压抑的气氛所累,原本活跃、敏感的心灵亦趋于沉寂。
于是,思维不再灵动,文采不再飞扬,下笔变得生涩,甚至害怕写作文。
究其原因,则曰:头上似有紧箍咒,拿起笔来就会条件反射——如此写来跑不跑题,有没有立意,能得几类卷……顾忌一多,对写作就会没有感觉,就会害怕写作文。
这不由使人想起一个故事:古时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则整日无获,乃投竿问甲缘故。
甲告之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而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故事中“整日无获”的乙叟与害怕作文的学子其实如出一辙:心存杂念,远离目标;心理失衡,下笔生畏。
我们知道,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当人处于一种急躁不安、缺乏自信甚至压抑的状态时,别说创造,就连发挥正常水平恐怕也难以保证。
可能导致如此不良心态的原因有多种,但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心态。
我们都有过目睹足球运动员临门一脚的经历吧,都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从容与果断,那就是自信。
假如足球运动员历经艰辛、左冲右突,临到球门前却无自信抬脚,结果不言而喻。
写作也同样如此。
因此,丢弃杂念,调适心态,树立自信,积极面对,这是写作需要的一种良好心境。
从阅读中积累:在听老师分析历年高考高分文章时,我们许多同学往往会感到惊讶:这些考生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及如此多的能够旁征博引的材料?其实,我们每个学生的笔下都可以变得丰富起来的,关键在于多多积累。
从阅读中积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作为学生,每天要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书,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事实上已有很多信息贮存于你的大脑里。
这就是一个阅读积累的过程。
此外,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更是你应该注重的。
读名著、读时文、读古诗文,读一切能给你营养、启你心智、让你明理的书,这对写作大有益处。
阅读有助于我们积累丰富的材料,但能否取得实效,则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有的同学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那么书翻得再多,也会如过眼烟云,一闪而过。
到头来,书到用时仍恨少。
而有的同学则不然,读书时爱动手动脑,边读边不时地在本子上做些摘录,还有的以做卡片的形式积累材料,便于归类与检索。
如此阅读,犹如置身书海,捡拾起冲上沙滩的一枚枚色泽不同、形态各异的贝壳。
不会因为书海的浩瀚而感到茫然与空虚,而会因心中的拥有而感到富足与充实。
那么,是不是说这样的“书海贝壳”捡的越多就对写作越有帮助呢?也不尽然。
要使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学会边阅读、边思考,也就是说,要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方法应该是很多的。
比如点评法:在每一则积累的材料旁边或下面,加上自己的圈点批注,或理解感悟,或分析质疑,或阐发道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积累与思考同步,积累的东西就会融入你的思想,渐渐变成你的东西。
另一种“提炼法”:把积累的材料当作一则作文材料,通过思考,从中提炼出若干写作的角度或论点。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
我们要学会从阅读中积累,不要让精彩与生动的语段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毛病[ 来源: | 更新日期:09-03-08 | 字数:1879字| 栏目:初中作文]初中生作文易犯的毛病,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十种情况:一、察物不精,浮光掠影,以至作文时叙述描写抽象空泛。
一位同学在《池塘雨景》中写道:“池塘的四面围着一些花草树木。
树是各种各样的,一片郁郁葱葱。
花也是各种各样的,五彩缤纷。
”这段描写就显得有些空泛。
空间有哪些树,树有何特征,有哪些花,这些花的形态和色彩如何,都未能出来。
不仅如此,它还未能扣住“雨”字。
这都是由于观察不细导致的。
二、语言干瘪,没有文采,行文不够丰满。
例如有一篇题为《我的语文老师》的习作,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她长得比较标准,戴着眼镜,说话声音不大,总爱笑,我非常喜欢她。
”这段文字,从语法上看显然没有问题,但从描写人物肖像、再现人物音容笑貌的力度和效果上看,语言则欠修饰润色的功夫,显得比较平淡,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
三、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精神。
有一篇写状物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放学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站一会儿工夫。
”这段文字,除了将叶圣陶《牵牛花》中的“工毕”改为“放学”,“小立”改为“小站”外,其余文字几乎雷同。
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仿作,与抄袭还有多大区别呢?当然,看到报刊上的一篇好文章,以启发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文章来,虽然这样的文章不免带有“仿”的痕迹,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值得赞许的。
而那种把X或Y代进去的“仿作”,岂不是变成数学游戏了吗?四、生造词语,适用语汇,令人劳神费解。
例如:“我爸爸是位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烈。
”“他人老心不老,表示一定要为人民多服几年务。
”心上第一句里的“严烈”,在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属生造;第二句里的“多服几年务”,把“服务”拆开,属割裂词语。
五、言重词复,不重推敲,不懂得锤炼字句。
例如:“到达目的地有三条路可走,即左路、中路和右路。
左路和右路,路途较远,走中路最近,所以左中右三路中,我们决定走中路。
”显然,这段文字嗦重复的地方不少,但如果能对其稍作加工锤炼,将其变成“到达目的地有左中右三条路可走,中路最近,所以我们决定走中路”,那就简洁多了。
六、追求“文气”,故作文雅,有哗众取宠之嫌。
“太阳上山了”一句,本来非常通俗晓畅,也很简洁,可有人竟将其写成“一个圆圆射出金色光芒的红红的太阳,静悄悄地从东山上探出脸儿来了”,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鲁迅先生一贯主张文章应该通俗易懂,要“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同学位应该从这里获得一点启示。
七、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不合思维逻辑。
例如,“我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小孩,自小到大可以说都是这样的顽皮”一句,既然前边已经承认自己是个“小孩”,后边怎么又说“从小到大”呢?因此,前后抵触,出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