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容及其主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名,自命也——《说文》。
名与秩序,与正义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代,天下无道。
必须要恢复周礼,进行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礼的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
3.克己复礼的修养方式/途经:孔子在《为政》中这样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以为仁,提出仁的修养标准。
二、仁学体系其核心畴在于仁学【1】关于仁:(1)仁义亲,“仁”义“亲”,春秋以前即是重要的概念。
指亲而近人之才能、美德。
(2)“仁”的美德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有的和睦、爱等美德。
(3)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总结及发微早期思想而来,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从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体系。
【2】关于孔子说仁。
仁字是孔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他有很多关于关于仁的说法,大致归结如下:第一,爱人。
第二,为复礼,第三,言德政。
【3】在仁学体系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容:仁体现为达到礼的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道德准则。
首先,“仁”的涵是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
核心词为“爱”、“亲”其次,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再次,在基本性质上,它是有关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规的方法原则。
(第一:自我克制。
第二:自我克制是自觉的行为。
即由己不由人。
第三:服从社会规,或“复礼”)【4】小结:一,“仁”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二,“仁”的基本性质是以服从社会规为目的的有关自我修养的方法原则。
强调自我克制、主修养的自觉性,以“礼”为标准。
三,“仁”或“礼”的准则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有关个人人格的要求。
三、孔子与墨子仁爱思想之别孔子身后不久,墨子针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了种种非难,并提出了有关仁爱的主“兼爱”【1】墨子重“利”及其“兼爱”思想共: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1,“兼以易别”:a, 泛爱,b, 无差别(礼制规)基础上的爱。
兼:同也;易,更也;别:差等也。
兼爱即仁义【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基本区别1、出发点之别,2、仁爱的畴属性之别3、仁爱(方法实践)有条件与否之别4、仁爱的对象分别与否之别四、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含义:(“中和”理念基础上的)“不偏不易,允执其中”。
中乃其本,和则是守本守中的结果和目的。
思想核心:“守中致和”。
观物及修养原则方法。
《大学》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方法:(知)止、静、安、虑、得//本末之方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孟子思想【1】人性论思想:人性善。
以此作为论证君子道德修养和实现善政的依据。
(1)人性争辩的过程:孟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畴不一,人性非义。
性无善恶,善恶非性。
性其属性。
(2)人性善的论证(一)人性是存在的a,孟子提到:性犹水之就下···得出人性存在的结果。
b人性存在的意义是人共有的且有别与他物之性c人性应当在共有之心上求之。
人性善的论证(二)a 人皆有四心:恻隐(识利害)、羞恶(知好歹)、恭敬(晓贵贱)、是非(别真伪)b四心即是四端:分别为仁、义、礼、智(3)仁义礼智皆故有,故为性(4)非仁义礼智,非人也。
【2】孟子的善性修养境界思想a性善其端故人求其养b养浩然之气的修养之法:1)养(反身而诚)2)寡欲3)充实(养)其气4)求放心C修养的境界:有善信—充实—美—大—圣—神余说:民本及“仁政”学说善性平等观民本思想性善/平等及民本思考题一,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怎样的争辩?二,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三,孟子主的修养方法及境界主要有哪些容?老子思想:(1)道的思想【1】老子核心为道,那么道是什么:1)存在而非常所谓存在2)存在方式/特性:先天的而存在,无中生有,至真之存在,永恒之存在,(动在,恒在,泛在)3)道是一种抽象的绝对存在【2】道生万物的思想1)道生万物:“一”的生物原则:“一”指的是差异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创生万物及万物和谐之至高自然之则。
2)道“虚”故而生万物3)无为之道:无乃本质,有无相生,无为而治【3】阴阳之道1)万物有阴阳2)阴阳冲(相互作用)而生物3)道生阴阳(2)德的思想【1】道与德德:(心得其道也)生活准则的“道”德:唯道是从1)执其2)乃朴(自然)3)(孔德)从道而不为常【2】老子的道德1 德是道在人的延续2 上德不德3 知雄守雌(反者道之动)4贵无(3)“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思想【1】“玄同”及基本认识态度万物归结于道:决定了认识态度及方法的形而上特点:1)超越或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2)得道行德方才把握本然之真3)本然之真即玄同亦道“一”之境【2】静观玄览(鉴)之法1)认识真理是无涉经验及实践体道的过程,2)虚静:认识的主体要求(与道同一)3)玄览:用“心”观照变化(主体的理想要求(4)小国寡民的政治观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2)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思考题:一,如何理解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二,为什么说“德”乃生活准则的道?三,如何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墨子的思想【1】兼爱思想见(与孔子思想区别)【2】三表法的认识论思想: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既往经验/间接经验闻知2)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共有经验/直接经验说之3)有用之者—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人民之利---→实际效果/实践经验亲知从经验-----------→效验的变化【3】三表法后墨知识论思想1)三知思想:亲、闻、说亲/闻→说之知=亲知闻知而说知2)三物:类:类名,类的概念→知类=以实(取)定名故:缘由,来由,理由→晓故理:道理,说理,推理→能理【4】“天志”、“明鬼”、“非命”的宗教思想墨子“天志”、“明鬼”及“非命”思想反映了他鲜明的政治主1)天志1,有意志之主宰,2,天贼:正天子之能2)明鬼:——对传统圣人观的否定尝试(鬼其)知(胜人),(鬼其)能(罚人)3)非命:—在力不在命,在义不在命,非命故“学”力的论证: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
……则夫岂可谓有命哉!义的论证: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也。
学的论证: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思考题一,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主要有哪些区别?二,“三表法”主要有哪些容?三,墨子是怎样论证“非命”的?庄子的思想【1】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逍遥”也作“消摇”,意:优游自得无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反映了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人生观思想1,通过不“逍遥”例子说明,不自由在于“有待”、“有己”。
2、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人”、“无功”、“无名”、“无待”。
3、“无待”的方法坐忘、吾丧我4、“撄宁”的境界小结:看到人生受主客条件的影响,并发现经验的人生追求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因而主通过“吾丧我”的方法剔除成心,进入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之境,即得道之境【2】齐物的相对主义及不可知论1)齐物: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齐物”: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齐论”:人们的看法和观点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之别2)容:1,差别是相对的,故不可知。
a.差别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b.差别是认知的差别,因不同标准形成。
c.因标准不一,是非无法确知。
2、由道观,其别实无别(“一”)a.由“道”观的必要性b.成心(主观)标准乃损“道”之故。
c.由“道”观其差别,其实无真正的差别,而为“一”。
3,以“道”观物的方法:”以明“(放弃成心、放弃经验)”以明:以本然之明(道)照之小结:认识到人的认识有来自先验的主观标准(——是非、真假、美丑等是相对于特定的主观标准而成立的),主站在“道”的同一标准的基础上看待事物,发见差别中的“无差别”(同一性)才属于真理性的认识【3】对老子道德发挥1)“大宗师”及其题解2)继承老子指出”道“的绝对原则的地位3)突出和发挥了老子”道“者性无的主1.认为知其“无”是把握“道”的关键2.“真人”观:强调体“道”行“无”的认知实践3.解释了由“道”的认识到经验虚假认识的层次思考题:一,如何理解庄子“吾丧我”的无条件精神自由境界?二,庄子是怎样否定人的经验认识能力的?三,庄子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之形成~易传【1】易传其作孔子及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