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改善途径[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
本文列述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比城乡和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别并对家庭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组成的个体,而孩子则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延续下去的希望。
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了他们的孩子,孩子将来有出息,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然而许多家长相信的是学校教育,而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一种比学校教育更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从理论上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好多父母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造成我国现在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首先是家长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它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
其次,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人生知识的教育,也就是使他确立科学的人生态度、人生信念、人生价值、人生理想。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成人和成才教育。
在这阶段需要家长从孩子的天资特点出发,潜心进行发掘和发现,找准其优势和特点,并尽可能去发挥孩子的优势特长。
家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好基础。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具有奠基作用。
墨子曾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孩子就如“素丝”一样,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和个性。
古往今来,许多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也即是说,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基础。
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
白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这就要求家长在处理发生在周围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必须沉稳坚定,这样会对孩子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品行、性格、习气、兴趣以及处事待人的态度与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害己、害家、害社会的犯罪现象每天在世界上不知要发生多少起。
反之,家庭教育的成功,奠定了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人格基础,使其不但能够自立于世,而且还能有益于社会。
二、中国的城乡家庭教育对比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反映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城乡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差距,影响了城乡儿童的同步成长发展。
家庭教育意识有差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传统育子观念,城乡家长都很重视子女教育,但是在家庭教育意识上还是有差距。
城市大多数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孩子3岁前,年轻父母会教孩子识字、数数,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3岁后,即使家里有人带孩子,也会把孩子送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由祖辈抚养孩子的现象,孩子一般都由年轻父母自己带大,这说明家庭教育已成为城市家庭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农村基本还未开始启蒙教育,为了生计,青壮年劳力大批涌入城市,很少或无法过问孩子的成长教育状况。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缺乏沟通教育。
部分父母因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也无法对孩子开展良好教育。
家庭教育理念有差别。
全面教育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虽然家长还是以分数为主要标准衡量孩子,但是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城市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孩子观看相关电影、电视,阅读相关报刊、书籍,带孩子郊游、旅行,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和进取意识。
同时重视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形成请“家教”热、辅导班热的现象。
然而我身边的农村家长都还局限于分数教育,只关注于学习,对其他方面的发展考虑不到,甚至遏止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认为孩子喜欢画画,喜欢音乐是不务正业,只看到成绩,看到分数。
家庭教育方法有区别。
一是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虽然交流的内容有单一化倾向,大多以学习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东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亲子关系。
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广大农民大多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自己消极的情绪和负面言行的影响。
二是赏识教育,部分城市家长开始采用鼓励、赞扬、肯定的方法提升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潜力,助推孩子成长。
而农村的家庭大多以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对新形式下社会的变动因素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不习惯主动夸赞孩子。
三、中式家庭教育对比美式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因为家庭是人降生以后第一个归属的集团,在那里形成这基本的人格。
[1]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在中美教育传统方面,中国基础教育重知识、重灌输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基础教育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形式。
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中国是一种模式化教育,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
正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教授所说的,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美国教育哲学对前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他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可以跳跃式学习,这种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很快取得成功。
而中国教育哲学对后30%-40%的学生有好处,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有了扎扎实实的打基础的过程,有成才的机会。
[2]在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方面,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
“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
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首先,这个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
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
[3] 在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方面,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可称之为“素质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内容出现不平衡的倾向。
在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是中国父母多是封闭式教育,中国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
而美国家庭教育方式主张开放式教育,孩子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四、中国家庭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解决途径(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量为孩子特长的发展提供条件,不要进行盲目攀比。
注重对孩子成才培养的同时,父母更要注重对其成人的培养,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凶为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
家长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要求和鞭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学习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
以便更好地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是一个人终身的课堂,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青少年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
将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住各种挫折,形成坚强的意志。
(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目前。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作为家长要尽量学点心理学知识,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情感氛围的好坏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紧张压抑气氛,极易引起孩子心理失衡。
在家庭里,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为营建理想的家庭氛围增砖添瓦,使家庭情感氛围建设拥有丰富的底蕴和充足的源泉。
总之,家庭教育应适应社会变革,为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
家长要摒弃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兼顾对孩子心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共同创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让青少年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才。
[4][参考文献]:[1]钟启泉.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1986.[2] 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黄河清.中美家庭的跨文化比较[D].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 张倩,田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