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村庄建设一、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一)现有的城市职能、地位及面临挑战现有的城市职能与地位: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广东省、华南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广州始终在我国城市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华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广东省文化教育中心,珠三角、广东省、华南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广州面临的挑战1、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中心城市地位依旧不稳固。

2、经济实力持续增长,中心辐射力仍有限广州打造国际性城市的发展方向:|世界城市主要特征已具备的世界城市特征未来发展方向经济规模大,生活质量高经济规模较大,已超过部分“世界城市”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水平,大力提升生活质量基础设施良好,国际联系密切机场、港口条件良好,国际联系较密切进一步扩大国际联系和服务范围贸易发达,承担一定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较发达,承担一定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提升贸易层次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资本集聚,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国际资本初具规模,已有部分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进驻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引进和培育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移民多,文化多样境外人员多,文化包容性强加强人员对外交往,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城市定位落实有关规划和文件对广州城市定位的要求,延续前两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性质,为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综合研究提出广州2020年的城市定位: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三)实现定位的五大战略:战略一:拓展腹地,成为带动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发展的龙头:战略二:落实国家战略的定位与要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与枢纽:战略三:迎接全球化,称为全球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亚太、东南亚的中心城市:战略四: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强化中心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战略五: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市域空间布局,调整市区空间战略,从“拓展”走向“优化与提升”(四)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与适度规模的原则1、生态优先:城市、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适应发展要求利用好可开发空间,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2、城乡一体: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从化和增城拥有广州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宝贵的生态屏障,纳入到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体现“总体”要求和长远眼光。

3、组团发展:节约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留出生态隔离空间,避免城市建设“摊大饼”。

4、节约用地:增强土地忧患意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角度和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规划对建设用地规模的刚性约束。

5、适度规模:要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调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城镇规模和产业集聚规模,严禁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容量。

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调整空间战略,从“拓展”走向“优化与提升”。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1 保护目标整体保护山、水、城、田、海城市格局和山体水系自然环境,有效保护、利用历史传统村镇、各级文物古迹,恢复历史村镇的传统文化和活力,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突显广州作为革命策源英雄城、岭南中心文化城、田园风光山水城、丝绸海路港口城的城市特色,丰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2 保护重点广州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1)“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2)白云山、珠江及其大小河涌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3)根植于岭南文化滋生和传承土壤的历史村镇及民居祠堂;(4)文物古迹及近现代优秀建筑;(5)近现代革命史迹。

3 保护的空间战略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及保护主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构筑“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的整体保护空间战略。

(1)一山:指白云山以及向北延伸的九连山脉。

规划应重点控制周边建设,保护白云山视线通廊,强调青山半入城的传统格局和山城交融的城市特色,体现田园风光山水城的保护主题。

(2)一江:指珠江及其大小河涌。

规划应重点保护珠江及其大小河涌水网的岸线与格局,控制珠江及其河涌两岸的建设和风貌,强调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体现田园风光山水城的保护主题。

(3)一城:指历史城区。

为广州两千多年古城、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历史城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

规划应确立整体控制和以保护为重点的原则,恰当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疏散历史城区功能、人口和交通流量,促使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现存的文物古迹以及其他优秀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特色街巷、传统风貌、历史水系空间格局、城市格局。

从宏、中、微观三个层次明确历史保护对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使历史城区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商业发达,环境优美,适于工作、生活的中心城区,体现广州市岭南中心文化城、历史悠久古都城、丝绸海路港口城、千年发展商业城、革命策源英雄城的保护主题。

(4)八个主题区域包括莲花山自然人文主题区域、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沙湾镇岭南市镇主题区域、黄埔港丝绸海路主题区域、先烈路革命史迹主题区域、三元里鸦片战争主题区域、长洲岛军校史迹主题区域、沿珠江工业旧址主题区域。

莲花山自然人文主题区域:规划重点保护莲花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与珠江相互映衬的自然景观,保护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莲花塔、莲花城等文物古迹。

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该区众多的历史村镇,体现了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融合交汇。

规划重点保护从化市东风殷家庄、大墩村、凤院村、大江浦村、松柏堂、钟楼村、木棉村、钱岗村等历史村镇,保护广裕祠、邓氏祠堂、从化学宫大成殿等历史村镇中典型的祠堂、民居,维系传统聚落的格局和风貌。

沙湾镇岭南市镇主题区域:沙湾古镇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规划重点保护留耕堂、宝墨园、三稔厅等文物古迹,保护安宁西街、青萝大街、忠心里大街、罗山里大街、三槐里大街、鳌山古庙群等历史街区和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继承和发扬沙湾飘色、广东音乐、沙坑醒狮等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黄埔港丝绸海路主题区域:保护黄埔古港遗址和黄埔村中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冯公祠、左垣家塾、龙隆冯公祠、日本楼等文物建筑,印证广州千年古港源远流长的历史,反映外来文明对岭南建筑风貌和的影响和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体现丝绸海路港口城的保护主题。

先烈路革命史迹主题区域:规划重点保护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朱执信墓、庚戌新军烈士墓、杨仙逸墓、张达民墓、邓荫南墓、兴中会坟场、烈士陵园、淞沪会战烈士陵园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纪念地。

三元里鸦片战争主题区域:规划重点保护三元古庙、升平社学旧址、广东人民抗英纪念碑、联升社学旧址、东平公社旧址、揽翠山房等与鸦片战争相关的旧址遗址。

长洲岛军校史迹主题区域:规划重点保护黄埔军校旧址、长洲炮台、黄埔军校史迹、东征烈士墓、外国人公墓等一系列相关的革命史迹以及柯拜船坞遗址、巴斯教徒墓地等文物古迹。

沿珠江工业旧址主题区域:规划重点保护日清仓旧址、协同和机器厂、渣甸仓旧址、德士古油库旧址、亚细亚龙唛仓旧址、太古仓旧址、大阪仓旧址等一系列的旧址,合理的进行利用和开发,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印证广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历史城区保护框架在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战略基础上,结合历史与现状研究,对广州历史城区的保护提出“一城、二带、多区”的保护框架。

1、“一城”:即历史城区,是由越秀路-环市中路-解放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人民桥)-同福路-江湾路-江湾大桥形成的封闭环状地区。

“一城”包括了广州自秦代到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地区,沉积和凝聚了广州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城区内现存的各级文物古迹、优秀建筑遗产、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历史水系、城市格局层次丰富,种类多样,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内容。

“一城”主要保护内容:(a)宏观层面:重点保护古城轮廓、传统中轴带、道路格局、滨江历史景观。

控制城市山水格局、历史水系空间格局、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

(b)中观层面:特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绿化开放空间、考古遗址区;(c)微观层面:文物、古迹、其他优秀建筑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等。

“一城”保护原则: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

在疏散历史城区功能、人口和交通的前提下,使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

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现存的文物古迹以及其他优秀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特色街巷、传统风貌、历史水系空间格局、城市格局。

从宏、中、微观三个层次明确历史保护对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使历史城区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商业发达,环境优美,适于工作、生活的中心城区。

2、“二带”:即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人文景观风貌保护的城市传统轴线”的历史城区部分以及“珠江两岸景观带”,在市域总体保护空间战略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对其范围与内容进行完善与深化。

“历史城区城市传统轴带”:位于越秀分区,以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中央公园——起义路——海珠大桥为轴线,西至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回龙里之间的区域。

“轴线”南北两端连接珠江、越秀山两大广州城市特色自然景观,贯穿了整个历史城区,沿途串连了重要的历史公共建筑、近现代城市设施、绿色开放空间,使“山、城、江”三大城市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城区城市传统轴带”主要保护内容:(a)城市历史轴线的格局,由越秀山至珠江的绿色廊道。

(b)沿途重要的历史建筑与公共开放空间。

(c)周边的历史街区。

“历史城区城市传统轴带”保护原则: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轴线”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调整土地使用功能,控制和引导该区的建设活动。

完善公共空间体系,为城市提供优美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和使用便利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地区城市交通格局,通过多途径提高地区交通效率。

保护传统中轴带历史空间的特色和尺度,严格控制轴带沿线的街道界面的尺度、风格和连续性。

使“城市传统轴带”成为尺度合理、环境宜人、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中心城区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系。

“珠江两岸景观带”主要保护内容:(a)江面与历史岸线。

(b)沿江历史景观及其轮廓线。

(c)沿江的主要开放空间。

(d)跨江重要的历史交通设施。

(e)沿江两岸的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

3、“多区”:即历史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含保护范围(紫线)与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