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因工程部分答案

人因工程部分答案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是什么?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包括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但学科研究的总趋势还是侧重应用。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

人因工程学系统地研究人体特性,如人的感知特性、信息加工能力、传递反应特性;人的工作负荷与效能、疲劳;人体尺寸、人体力量、人体活动范围;人的决策过程、影响效率和人为失误的因素等。

(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人机系统的效能取决于它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的基本问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等问题。

(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

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利用人机界面上的显示器与控制器,实现人与机的信息交换的过程。

研究人机界面的组成并使其优化匹配,产品就会在功能、质量、可靠性、造型及外观等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也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

工作场所设计包括工作场所总体布置、工作台或操纵台与座椅设计、工作条件设计等。

(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

作业环境包括一般工作环境,如照明、颜色、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粉尘和有害气体等,也包括高空、深水、地下、加速、减速、高温、低温及辐射等特殊工作环境。

(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

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从事体力作业、技能作业和脑力作业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能力及信息处理特点;研究作业时合理的负荷及能量消耗、工作与休息制度、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适宜作业的人机界面等等。

(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人因工程研究人为失误的特征和规律,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找出导致人为失误的各种因素,以改进人—机—环境系统,通过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克服不安全因素,搞好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人因工程学要研究人的决策行为模式;研究如何改进生产或服务流程;研究组织形式与组织界面,便于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使员工行为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等。

3.人因工程学的发展阶段有哪几个?答: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

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

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

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

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的相互协调适应上。

(2)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人因工程学的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文化、体育、休息等各种设施用具的科学化、宜人化。

(3)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特殊作用。

高技术与人类社会往往产生不协调的问题,只有综合应用包括人因工程在内的交差学科理论和技术,才能使高技术与固有技术的长处很好结合,协调人的多种价值目标,有效处理高技术社会的各种问题。

1.感觉系统主要分类有哪些?答:感觉系统也称感官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产生感觉的机构。

感觉系统有分为视、听、触、动、味、嗅等系统。

每种感觉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的部分,如眼、耳、鼻、舌、皮肤、肌腱、关节等;二是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三是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感觉区。

人受到体外刺激时,只有经过这三部分神经才能产生感觉。

2.什么是能力?影响作业者能力的因素是什么?答: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影响因素:素质,知识,教育,环境和实践活动。

3.人体补充ATP的过程有哪几种方式?答:补充ATP的方法有三种:一磷酸原(ATP-CP)系统;二乳酸能系统;三有氧氧化系统。

1.什么是微气候?为什么必须综合评价微气候条件?答:微气候是指工作(或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以及热辐射条件等四个因素。

研究微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能仅考虑其中某个因素,因为构成微气候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进入作业或生活场所时,要受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应综合评价微气候环境。

2.如何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答:改善方法: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保健措施、生产组织措施等方面加以改善。

(一)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

(2)屏蔽热源。

(3)降低温度。

(4)增加气流速度。

(二)保健措施(1)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

(2)合理使用劳保用品。

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具有耐热、导热系数小、透气性好的特点。

(3)进行职工适应性检查。

因为人的热适应能力有差别,有的人对高温条件反应敏感。

因此,在就业前应进行职业适应性检查。

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人,高血压,溃疡病,肺、肝、肾等病患的人都不适应于高温作业。

(三)生产组织措施(1)减小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以此来减少人体产热量。

高温作业条件下,不应采取强制生产节拍,应适当减轻工人负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减少工人在高温条件下的体力消耗。

(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

作业者在高温作业时身体积热,需要离开高温环境到休息室休息,恢复热平衡机能。

温度在20~30℃之间最适用于高温作业环境下身体积热后的休息。

(3)职业适应。

对于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较长时间又重新从事高温作业者,应给予更长的休息时间,使其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8、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答: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气流速度,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由于湿度的增加,衣服的热阻降低,使衣服起不到御寒作用,会引起人体肌肉痛、发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风湿痛等各种疾患。

而随着气流速度增加,人体通过空气对流散热量增加,而且温度越低,气流速度影响越大,有效温度降低量越大。

低温环境条件下,首先影响人体四肢的灵活性,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

特别是影响手的精细运动灵巧度和双手的协调动作。

手的操作效率和手部皮肤温度及手温有密切关系。

手的触觉敏感性的临界皮温是10℃左右,操作灵巧度的临界皮肤温度是12~16℃之间,长时间暴露于10℃以下,手的操作效率会明显降低。

3.如何改善低温作业环境?(一)答: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

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必要的采暖设备。

(2)提高作业负荷。

增加作业负荷,可以使作业者降低寒冷感。

但工作负荷的增加,应以不使作业者出汗为限。

(3)个体保护。

低温作业车间或冬季室外作业者,应穿御寒服装,并应采用热阻值大、吸汗和透气性强的衣料。

(4)采用热辐射取暖。

室外作业,若用提高外界温度方法消除寒冷是不可能的;若采用个体防护方法,厚厚的衣服又影响作业者操作的灵活性,而且有些部位又不能被保护起来。

还是采用热辐射的方法御寒最为有效。

1.工业企业建筑物和照明按形式可分为哪儿种?人工照明按灯光照射范围和效果又分为几种?答:工业企业的建筑物照明通常采用三种形式,即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二者同时并用的混合照明。

人工照明按灯光和照射效果,又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和特殊照明。

一般照明适用于对光线投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工作点较密集或者工作时工作地点不固定的场所;局部照明是为增加某一指定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综合照明常用于要求照度高,或有一定的投光方向,或固定工作点分布较稀疏的场所;特殊照明应用于特殊用途,又特殊效果的各种照明。

2.眩光是怎样产生的?都有什么样的眩光?眩光效应有何危害?答:(一)眩光按照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直射眩光、反射眩光和对比眩光三种。

直射眩光是由眩光源直接照射引起的,与光源的位置有关;反射眩光是物体与背景明暗相差太大所致。

(二)分为直射眩光、反射眩光和对比眩光三种。

(三)眩光的视觉效应主要是使暗适应破坏,产生视觉后像,使工作区的视觉效率降低,产生视觉不舒适感和分散注意力,易造成视疲劳,长期下去会损害视力。

3.如何防止和控制眩光?答:防止和控制眩光的措施主要有:①.限制光源亮度。

②.合理分布光源。

③.光线转为散射。

④.避免反射眩光。

⑤.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对比。

4.简述照明设计中灯具安排的基本原则答:灯具安排的基本原则如下:(一)灯具不应出现在现在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的视野内。

m。

(二)所有的灯具应安排阴影或眩光屏遮装置,以避免光源亮度超过200cd/230,如果无法改善时,灯光必须适当遮蔽。

(三)光源至眼睛与平面所产生的角度应大于°(四)荧光灯光管的排列方向宜向于视线成直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