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将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2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怎样营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的厘定有必要从其上位概念文化的基本内涵解析着手。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765页3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基本特质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在物理空间上以大学校园为载体,实践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内核包括了师生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傅安洲、万清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作用,2005年6月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4高校承载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这既不同于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以教书育人为主的中小学校,高校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1、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知识氛围。
高校履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和创新的过程,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师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交流,不断融合,在知识和文化传递碰撞中,不断凝聚和创造出新具有很强知识性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先进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生主体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基础和传播条件优于其他社会文化。
在这种优良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下,高校师生在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文素养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3、高校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高校聚集着许多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代表着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高水平,同时高校又聚集着社会中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
在教师学生的心智交流中,大学校园文化呈现鲜活的生命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观念极其明确的取向,必然体现着一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无时无处不存在,它对学生具有一种确定的引导作用。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5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刘基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青年学生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气氛中自觉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会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功能和目的等要素来看,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当今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于以往学生的被动性而是更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服务与自我服务相结合,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
眭依凡.大学与大学文化[J].求是,2004,(8).7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优秀办学传统的沉淀和升华,它所具有的知识性、高层次性和鲜活性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作用。
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坚实平台。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体系。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政治导向和提出了发展方向,而所培育和造就的优秀青年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每一位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青年大学生以其特有朝气和才气不断吸收时代精神,创新优秀校园文化成果。
青年大学生不仅是良好校园文化的享受者,更是传承大学精神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其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更使校园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和发扬光大。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平和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渗透的大环境影响以及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文化等观念未根本转变并加以践行,一些高校还存在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缺乏深入思考、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和内涵有待提升等共性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的背景下,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如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观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高校也难免受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
面临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挑战,高校应当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现实中一些高校重视物质发展、忽视文化建设,重视教学科研、忽视校园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高校虽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未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在实处,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次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273页8。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近年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着存在着共性多、个性少、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高校尚缺乏较充分的自主权,办学资源还主要靠各级政府有形的手操控,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缺失,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然产物了。
韩明涛主编:大学文化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年版,第 406 页。
9此外,一些高校忽视自身历史渊源和传统特点,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缺乏深刻总结和深入挖掘,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也使得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彼此借鉴、相互套用等现象,使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强,不能在广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3、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有待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高校育人功能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积累沉淀,同样需要在特定时期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级。
现实中,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主要在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和文化活动设施方面开展工作,忽视了对校园深层次精神文化的提炼。
有的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提升和身心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策略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和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要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导向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央16号文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度重视课堂文化的教书育人作用,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校园网、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以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