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3兰盛斌 郭道林 严晓平 丁建武 黎万武(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610031)摘 要 通过对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5~10年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储藏 技术 发展 趋势 在“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粮食储藏理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粮食储藏技术正在由传统储粮技术向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由粗放型仓储管理向精细化仓储管理发展。

尤其是最近几年,利用自然低温的控温技术、气调技术、替代甲基溴等许多新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粮食储藏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 我国粮食储藏现状分析1.1 绿色储粮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得到了高度关注 伴随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绿色储藏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国专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拓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了“粮食绿色一条龙”战略和“农产品绿色储运战略”。

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展了科技攻关项目《粮食保鲜技术研究》,对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小规模的中试试验;2001年,在中央储备粮绵阳直属库建设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二氧化碳气调粮库,随后又在江苏南京、上海、安徽六安、江西九江等地扩大应用示范,使我国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总仓容达到了4.3亿斤。

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秘书长、国际著名粮食气调储藏专家Dr.Shlomo Navarro参观了绵阳气调库后,对中国气调储粮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5年以来,随着二氧化碳商品价格的上涨,氮气储粮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受到了中储粮系统的高度重视,将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在中储粮南京直属库、防城港直属库应用示范的基础上,中储粮总公司对该技术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和扩大示范。

目前,氮气气调规模已扩大到7个粮库,应用仓容量达到了32万吨,计划到2008年年底,将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推广到18个粮库。

第8届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CA F)将于2008年在中国成都举行,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气调储粮领域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1998年以来,我国对新建的1110亿斤仓容的国库,共配置机械通风设施、谷物冷却机600多台,随后开展了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储粮应用试验研究。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自然低温资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温储粮技术,2001年,在中储粮承德直属库建设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利用自然低温储粮的低温粮库,实现了低温和准低温储粮;随后,这一经济有效的利用自然低温的控温储粮方式得到了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的高度重视。

中谷安徽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储粮荆门直属库、中储粮贵阳直属库、中储粮昆明直属库和四川眉山直属库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隔热储粮试验,比如,中谷安徽国家粮食储备库采用发泡聚氨酯吊顶技术、中储粮荆门直属库采用动态隔热技术、中储粮昆明直属库种植青藤技术、四川眉山直属库采用吊顶加屋顶喷淋技术等,同时,智能通风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并推广应用。

2003年以来,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组织实施了“粮食储运新技术与设备优化集成示范”、“稻谷控温储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三北地区低温储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同时在全国粮食科研部门的配合下,对低温和控温储粮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正在建立不同生态区域的低温储粮模式。

3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花牌坊街95号1.2 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储粮理论体系 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仓库害虫专家李隆术教授主持开展了储粮害虫生态研究。

路茜玉教授在其主编的《粮油储藏学》中介绍了粮堆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征、粮堆生态体系的变化、粮堆生态因子的控制以及粮堆生态体系的人工调解等。

“十五”期间南京财经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等6家院校和科研单位对储粮生态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我国划分为7个储粮生态区域(图1),初步提出了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和应采用的储粮技术。

尽管该项研究还有待完善,每个储粮生态区域还应该有亚区划分,但该项研究对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图1 我国的七个储粮区域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拓展战略研究》中对储粮生态理论体系也进行了概括,包括对我国储粮生态地域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储粮地域适宜的储粮围护结构,合理选择和设计;不同地域粮仓合理的储藏工艺和虫霉防治技术,最佳运行模式;不同储粮地域、仓型、技术经济学(管理、成本、效益)评价;储粮安全的技术评价体系。

中国粮食储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粮食储藏必须以储藏生态学和储藏安全学为依据。

在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粮食仓储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最新制定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已经引入了生态储粮的理念,标志着我国粮食储藏正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

1.3 环境保护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庄严承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明确提出了“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环境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已经被列入了《国务院2008年的工作要点》。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积极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如,利用工业废气—二氧化碳代替磷化氢熏蒸,不仅可以将废气循环利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杀虫剂对仓储保管人员的危害,对环境和粮食的污染;积极开发和利用智能通风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4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 IDO )的支持下,中国粮食仓储行业开始逐步淘汰甲基溴,经过三年多的实施,已完成了调研、《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的制定、替代技术培训教材编制、国内国外培训交流、设备仪器采购和设备监督检查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受到UN IDO 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6年9月,国家粮食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2006年第4号公告,要求自2006年12月31日起,粮食仓储行业任何粮库不得使用甲基溴作为熏蒸剂。

目前,甲基溴的消耗总量已经从2003年的310t/年下降为零,成为第一个实现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的甲基溴消费行业。

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防止使用甲基溴反弹,现在国家粮食局正在从技术缓助、监督管理层面建立淘汰甲基溴保障能力的长效机制。

1.4 农村储粮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每年粮食收获后有60%以上储藏在农村,由于农村储粮条件相对较差,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农村储粮损失率高达8%,年损失量高达200多亿公斤,相当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个西部省全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另一方面,农村储粮是关系我国食品安全的源头,国家粮食局在《“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确定将“建立农村粮食产后存储、整理、干燥、加工、运输等集约化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作为“十一五”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提出“加强对农民储存粮食的技术指导,降低粮食产后储粮损失”,温家宝总理也于2006年7月对农村储粮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并希望国家粮食局继续抓好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和配合。

中央电视台也连续推出了《农户储粮讲科学》、《关注农户储粮 开发无形粮田》、《收放自如小粮仓》等专题片,特别是通过国家粮食局组织的2006年、2007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农户储粮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正在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全面实施,将在“十五”成果基础上再建立10260户示范户。

该课题的实施,还在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产生了辐射效应。

在“十一五”期间,还将开发出一系列防鼠、驱鼠、杀鼠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出适合农户使用的植物源杀虫剂、新型储粮装具和粮仓,为减少我国农村储粮虫、霉、鼠害,保障农村储粮安全提供全面的支撑。

现在国家发改委农户储粮专项试点项目也已经在四川、山东、辽宁进行试点,计划将建立示范户3.2万户。

另外,为了了解我国农户储粮的真实损耗率,国家粮食局将于近期开展全国农村储粮损失调查,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方案的制定工作。

1.5 磷化氢替代药剂的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磷化氢具有杀虫高效、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渗透力强等优点,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粮食仓储部门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储粮害虫对磷化氢抗性的不断增强,给粮食的储藏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国际上许多科学家先后尝试开发如氧硫化碳、环氧乙烷、二氯乙烷、二硫化碳等熏蒸剂,但因残留和环保等问题,新型熏蒸剂开发一直进展缓慢。

通过淘汰甲基溴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硫酰氟作为粮食熏蒸剂的开发应用,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硫酰氟已获得在粮食储藏应用的农药登记,其残留和检测方法已经有相关国家标准,硫酰氟已经成为我国淘汰甲基溴后,可与磷化氢交替使用的新型熏蒸剂。

1.6 新型绿色储粮防护剂的开发进展顺利在绿色储藏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用化学防护剂防治害虫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不易降解、毒性大、对人畜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化学药剂已逐渐被淘汰,如六氯苯(六六六)、滴滴涕等。

粮食保护剂作为防治储粮害虫的补充手段,也正在受到重视。

我国储粮科技人员正在致力开发新型的杀虫有效、残留低、不影响粮食品质同时又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储粮防护剂。

目前已经开发了物理类的硅藻土杀虫剂和植物源类苦皮藤素、蛇床子等杀虫剂,并且已经取得了农药登记,蛇床子植物源杀虫剂作为农户储粮新型药剂,也开始进行应用示范;源于自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也正研发中。

1.7 储粮昆虫的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从1955年至2005年,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储粮昆虫调查。

其中,2004~2005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性储粮昆虫调查,是在历届储粮昆虫调查中虫种数量最多的,共采集记录储粮昆虫(包括天敌)270种,其中害虫226种,储粮害虫天敌44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