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刑法学总论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论理解释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
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B、抢劫和绑架行为C、盗窃和绑架行为D、绑架行为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B、行为犯C、危险犯D、举动犯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
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
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无期徒刑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B、侦查的时候C、起诉的时候D、审判的时候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B、5年以上15年以下C、5年以上11年以下D、6年以上11年以下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 D )。
A、累犯B、未成年人犯罪C、立功D、犯罪动机10、防卫过当是指( A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B、道义上的义务C、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D、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5、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是(AB)。
A、犯罪时空上不同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C、犯罪的结果不同D、犯罪的行为不同6、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ABCD)不构成共同犯罪。
A、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B、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C、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AD)。
A、事前避险B、假想的避险C、事中避险D、事后避险8、罚金刑的执行方式有:(ABCD)。
A、一次或分期缴纳B、强制缴纳C、随时追缴D、减免缴纳9、刑罚裁量原则是:(CD)。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以犯罪事实为根据D、以刑法为准绳10、下列那些行为且具有如实供述罪行的,属于自首:(ABCD)。
A、在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未被发现之前,自动归案的B、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行投案的C、正在去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抓捕的D、父母送子女归案的三、判断题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对)2、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错)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对)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却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对)5、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对)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对)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错)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错)9、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错)10、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对)四、简答题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后给予何种刑罚处罚,都必须明文规定在刑法条文中。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A、总则关于犯罪、刑罚的规定、量刑原则、刑罚制度。
B、取消了类推;C、溯及力上坚持从旧兼从轻原则;D、分则上规定了具体罪的罪状、法定刑、量刑情节。
2、谈谈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A、必须是自然人B、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1)认识因素过于自信中认识的假定性。
即最坏的设想,而事实上还认识到有利因素,并自信可以排除后者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判断,且较为明确。
间接故意对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没有发生错误认识。
(2)意志因素"过于自信过失"轻信避免并不希望,故结果违背其本意;"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不违背其意愿。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前提。
一般认为,特定义务有三个来源:一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二是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
三是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第二,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
这是不作为成立的条件。
第三,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而且能够履行,但没有履行,就引起刑事法律后果,构成不作为犯罪。
这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根本标志。
5、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1)人数较多,即三人以上。
(2)目的明确,其形成是为了反复多次实施一种或数种犯罪行为。
(3)有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有明显的首要分子,重要成员基本固定,成员之间结合紧密,实行一种或数种犯罪行为后,其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4)体现一定的组织性6、我国刑法对死刑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1)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适用程序的限制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程序规定。
死刑除了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规定了死刑缓期执行制度97刑法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
""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2刑法学总论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中废除了类推,这标志着我国刑法坚持了( A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不株连原则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立场2、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
这种解释属于( C )。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3、“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 A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遍管辖原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C )A、抢劫B、贩卖毒品C、绑架D、投毒5、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 A )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6、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C )。
A、客体的错误B、对象的错误C、工具的错误D、因果关系的错误7、( A ),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时间D、犯罪地点8、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应采取( C )。
A、结果说B、行为实施终了说C、构成要件说D、目的实现说9、甲对乙实施抢劫,乙奋起抗争,恰遇甲之好友丙经过,甲请丙帮忙,共抢得乙身上钱财若干。
甲、丙的共同犯罪属于(B )。
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复杂共同犯罪D、必要共同犯罪、10、我国刑罚的目的应采取( D )。
A、惩罚犯罪说B、改造犯罪说C、改造与惩罚相结合说D、预防犯罪说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BC )。
A、时间效力B、对地域的效力C、对人的效力D、追诉时效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ADC)。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3、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BC )。
A、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B、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C、帮助犯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4、防卫不适时的情况有(AD)。
A、事前防卫B、假想的防卫C、防卫挑拨D、事后防卫5、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是(BC)。
A、罪刑相适应原则B、以犯罪事实为根据C、以刑事法律为准绳D、罪责自负原则6、下列哪些情节属于量刑的法定情节( ABCD )。
A、累犯B、立功C、未遂犯D、胁迫犯7、缓刑的适用对象是( BC )。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B、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C、被判处拘役的罪犯D、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8、数行为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有( BCD )。
A、继续犯B、连续犯C、牵连犯D、吸收犯9、我国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体现在(ABCD)A、适用条件的限制B、适用对象的限制C、适用程序的限制D、执行制度的限制10、以有无犯罪组织为标准,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AB )。
A、犯罪集团B、一般共同犯罪C、复杂共同犯罪D、简单共同犯罪三、判断题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错)2、“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句但书规定,是指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 对)3、犯罪对象是指被犯罪行为侵害的、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错)4、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 错)5、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
( 对)6、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
( 错)7、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教唆人单独构成间接正犯。
( 对)8、结合犯是将两个本来独立的犯罪结合为一个新罪,并规定较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 对)9、被宣判”死缓”的罪犯,在二年缓期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则核准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