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及质量通病控制
发表时间:2018-10-01T12:22:59.2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陈奎文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各方主体的竞争导致勘察市场处于低价运行,致使勘察单位不愿投入对等的勘察工作量。
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21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各方主体的竞争导致勘察市场处于低价运行,致使勘察单位不愿投入对等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技术人员无法真实一手的勘察资料而导致质量通病的不断频发。
勘察工作的真实性、针对性及结论的科学性等“三性”令人担忧。
勘察报告中对岩土工程勘察若干问题的评价不全面,甚至缺失。
关键词:岩土工程;质量通病;勘察工作“三性”;岩土工程问题评价
1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
岩土工程中导致质量通病频发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应大力提倡岩土工程勘察“三性”。
1.1讲究勘察资料的真实性
一切正确的结论均来自于真实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应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通过扎实的野外工作实测及实践得到的数据资料;二是凭借“求真”的及“踏实”的理念获取的数据资料。
勘察中常见的资料不真实问题表现有:
第一、凭空造假,资料失真。
存在一孔代多孔土样、捏造虚假钻探及静探孔深、标贯凭空想象、地下水不实测。
第二、现场编录马虎草率。
土层定名、岩石风化程度界定、分层深度等模糊,没有仔细分析及认真记录,有时候凭工人的描述补记。
第三、勘察工作没有刚要,缺乏条理性。
没有认真分析场地的现状、地质地貌及建筑物特征,概念混乱、资料失误。
既浪费工作量又没有在关键部位解决实际问题。
1.2讲究勘察工作的针对性
规范明确提出:“岩土工程勘察还应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进行技术论证和分析评价,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并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
”很多情况下,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忽视了服务对象的针对性。
其表现有:
第一、没有区分勘察所服务的行业。
把例如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勘察与普通建筑工程勘察模糊对待。
没有针对各行业的专业规范来指导勘察工作,按照行业规范要求布置工作量。
不认真搜集基础资料、不和设计沟通、不了解设计意图。
只是针对勘察的一般规定工作草草了事。
第二、没有服务于整个建设过程的建议。
比如提了桩基参数,建议桩基础,但是没有桩基施工条件和沉桩可行性分析或者是评价不到位;没有对甲级项目、深大基坑建成后的监测建议;没有对场平形成的陡坡稳定性评价;没有对岩溶系统及岩溶水对岩溶注浆的评价;没有对场地降水及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第三、没有把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
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是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岩土工程勘察不变的基本任务。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研究对象是场地的岩、土、水。
要针对不同的地貌单元布设工作量。
1.3注重勘察结论的准确性
由于岩土结构、参数的不确定,裂隙水、孔隙水压力的多变性,地质作用、地质演化的复杂,还有计算模式的条件局限,导致了岩土工程的很多不确定性及半经验性。
我们必须通过扎实的野外工作来勘察查明。
过程中可能由于客观信息、主观知识等原因不能做到精确程度,但结论必须要定性、合理、准确。
要满足安全、经济、适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按照不利组合原则定性结论。
例如场地存在中等液化及轻微液化组合时,不能简单取平均值下结论,这样安全隐患较大;由于地层及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应坚持最不利组合原则判定覆盖层厚度来判定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在岩土统计中遇到夹层土,按正常统计得出的结论可能不能反映土层真实的物理力学性质,应视具体情况不同按不利条件考虑比较妥当。
第二、按照倾向性原则定性结论。
例如地下水位较低,基坑施工时似乎没有什么抗浮问题,但需考虑暴雨影响中形成的临时集水较严重时候形成的浮力破坏问题,所以一定要提供施工时的抗浮水位;在遇到产生负摩阻力条件的土层时,尽管对产生条件的发生不确定或较模糊,按照倾向性原则,只要具备相应的土层条件,就应有对摩阻力分析、评价,指出注意相应力学产生的条件;在遇到浅基础软卧下卧层时,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弃土堆积会造成地基失稳,按倾向性原则应评价地基的稳定性。
第三、按照综合性原则定性结论。
努力寻求岩土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综合各种勘察手段,相互印证,剔除异常,总结合理的结论。
要通过勘察资料本身的成果判断出关联性的结论,而不是根据经验反推勘察指标。
2岩土工程勘察常见的质量通病控制
2.1场地条件资料搜集方面
这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资料搜集不全,或者是没有用心去搜集整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1款第一条规定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在勘察过程中这些基础资料是必须搜集齐全的,这是规范强条。
应逐条在报告中予以体现,这是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依据。
2.2地震效应方面的问题
这个方面主要集中表现在设防类别、覆盖层厚度的确定、特征周期的确定、抗震地段的划分、液化判别水位及黏粒含量取值、软土震陷等方面。
在设防类别方面应注意规范的选用正确,注意一些提高设防类别的建筑;覆盖层厚度的确定要依据钻孔资料及场地附近可信资料综合判断,不能含糊的给定范围值;特征周期确定方法为查表法及插值法,使用插值法必须满足需插值的条件;液化判别水位应按照历史最高水位的不利因素组合给定,黏粒含量应取标贯试验颗分黏粒含量值;震陷作为地震稳定性评价的一项内容,场地稳定性评价应于交代。
对天然地基基础,场地稳定性评价也要有震陷评价的内容,震陷条件是软土的厚度、承载力和波速值。
震陷程度可按规范查表估算。
2.3地下水评价方面
这个方面只要表现为地下水类型判断错误、承压水水位测量及对工程的影响、几种水位的提供混淆(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承压水
位、抗浮水位、近3-5年最高水位、液化判别水位)。
正确理解各种水位的关系及应用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2.4场地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评价方面
这个方面只要表现为概念混淆。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对各种不良地质作用(断裂、地裂缝、滑坡、崩塌、岩溶、土洞塌陷)、建筑边坡等影响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评价;地基稳定性,主要是指因地形、地貌及设计方案造成建筑地基侧限削弱或不平衡而导致的基础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及刺入破坏,或软弱地基超过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地基失稳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请设计院进行稳定性验算。
2.5地基土均匀性评价与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主要表现在赋存状态,埋深和展布的不均匀,岩土性状各指标变异的差异,它与勘察间距和采取土试样的数量有关。
地基均匀性评价:条文说明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但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差异沉降、倾斜和局部倾斜。
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
所以应分析评价地基均匀性,提供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2.6参数选择方面
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参数必须真实、可靠、正确、合理。
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土试剪切、压缩试验方法是否符合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要求,所得数值是否与土性相符;土样渗透试验是否包括垂直、水平两个方向,数值是否与土性相符;土试液性指数、孔隙比、剪切、压缩指标相互关系是否统一;提供各种水位相互关系是否统一;实测波速数值是否与土性相符;估算波速值是否与土性相符;综合确定方法是否合理,提供的经验值是否有依据。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2]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