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60年代,“进口替代型”工业(劳动密集 型产业)发展战略
70年代,“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 成就: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弱点:过分依赖外贸。
3、韩国经济的发展 思考: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
经济发展措施: 五年计划,引外资, 调整战略,促出口, 韩国经济,快发展。
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 是: A 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 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订货
5、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措施: 成就: 6、这一时期亚洲经济发展的总体概括
文科综合(地理历史) 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 (一)三次高潮
3、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 现后来这居上。
(四)持续高速发展的影响
1、使该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 标志着太平洋经济时代的来临。
2、使该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 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出的不利 地位。
3、从国际关系上,显示出了改地区的重要地 位。
1、第一次,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 2、第二次,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经济腾飞 3、第三次,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腾飞
(二)特点
1、经济发展一波接一波,前后传递接力,共同促进这一 地区经济的发展。
2、经济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 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质的变化。 3、区域内的经济合作逐渐成为主旋律。
2、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和西 亚产油国在经济发展上都 D (A) 面临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问 题
(B) 注重吸收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
(C) 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积累起丰富 的国家财富
(D) 调整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结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
知识点一: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 1、东亚、东南亚的经济起飞
亚洲经济发展前提:二战后,亚洲国家的独立
特点:亚洲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韩国
原因:“一抓”“二 调 结”果“:三高参速” 发展令世界瞩目。
2、新加坡独立以后的经济发展
(1)新加坡概况 A、地理角度 B、历史角度
(2)独立后的经济发展 措施:a、b、c
1、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国家与本国社会 的稳定与发展;
2、科技教育因素;
3、世界市场与本国特点;
4、政策是否适合国情。 问题:以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战 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证 明“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成就:
弱点:
4、学科内综合: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共性与启示:
共性(1)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 市场的 竞争。
(2)大力发展教育,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 备人才。
(3)实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 新换代。
启示:抓住历史的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以教育和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加快外向 型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姿态加入国际市场竞争。
(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
1、从国际形势看,美苏冷战虽然给亚洲环太平洋地区 带来紧张气氛,但也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 力的环境;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战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 形势很好,国际市场扩大,世界贸易极为活跃,为出口 主导型的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的经 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2、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德国经济之间的互补 性,构成了该地清及整体的结构优势。
知识点(二) 印度经济的发展
构成: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 政策:(1)采取两种经济共同发展政策
(2)农业上实施“绿色革命”。 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 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问题复 杂等。
知识点: (三) 西亚经济的发展
1、西亚产油国与石油垄断的斗争 原因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