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主观评价试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1和小于12座的M2类汽车的主观评价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1和小于12座的M2类汽车的主观评价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5089-1994《机动车辆分类》所有道路试验标准。
3 试验条件3.1 试验样车3.1.1试验样车应按照出厂销售要求的规定:装备齐全,干净、干燥、完整,达到出厂合格品要求。
3.1.2参加对比评价试验的样车应为相同或相近级别。
3.2 试验场地3.2.1静态评价场地应足够宽敞、明亮,以便于围绕汽车检查,同时应有举升设备或地沟等设施,便于观察车辆底部。
3.2.2动态评价场地应保证车辆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高速行驶、紧急制动、急转向等特殊操作,必要时还应选择适当的山区和凹凸不平路面。
3.3 试验载荷车辆除规定为满载外(M1类汽车为整车整备质量加驾驶员和乘员各一名),其余在空载情况下进行。
4 评分标准4.1 评分标准的概念4.1.1 十分制的概念见表1 (主观评价方法)表1 十分制的概念十分制的蜘蛛网图4.1.2 七分制的概念见表2 (对比评价方法)表2 七分制的概念0——表示试验样车与对比样车相当。
1——表示试验样车稍好于对比样车。
2——表示试验样车好于对比样车。
3——表示试验样车明显好于对比样车,但这可能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
因此考虑到生产成本及市场情况,应作适当改进,降低成本。
-1——表示试验样车稍差于对比样车,应作适当改进。
-2——表示试验样车差于对比样车,应当改进。
-3——表示试验样车明显差于对比样车,必须彻底改进,不能投产。
采用蜘蛛网图进行评价语与比较。
4.2 实施方法4.2.1参加评价的试验人员需认真熟悉试验车辆性能及结构,并通过多次反复操作后认真填写评价表。
4.2.2除按照规定评分外,十分制中,当评分低于或等于6分时,对评价结果必须加以说明。
对其它评分也希望有这种说明。
4.2.3试验结果取全体参加评价的试验人员的评价结果分值的平均值。
4.2.4 除评分之外,对于应改进的项目,列出改进项目表,进行分级,级别分为A、B、C三类,含义如下:A——用户不能接受,必须加以改进后才能生产,销售时不能出现;B——50%的用户会发现,对整车性能和可靠性无重大影响,但会影响用户的购买欲望和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建议更改;C——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发现,对车辆有细微的影响,可以边生产边进行改进。
改进项目表的格式见表3。
表3 改进项目表5试验方法5.1汽车初期主观评价5.1.1静态评价静态评价项目见表4。
表4 静态评价项目表5.1.2动态评价动态评价项目见表5。
表5 动态评价项目表5.2汽车外观主观评价外观评价时,从车辆左前方3/4处开始,以顺时针方向围绕汽车一周,再以相反的方向,围绕汽车一周,对下列项目进行评价。
5.2.1车外形评价对样车外部造型、色彩、主要尺寸的合理性与整体协调性进行评价。
5.2.2外部标志评价对商标(或厂牌)、型号标记的安装情况、与整车的协调性、易见性等进行评价。
5.2.3间隙评价对车身外部各部位间隙的大小和均匀性进行评价。
主要部位有:车身周围、门、窗、发动机罩周围、车前装饰件、保险杠、外部灯具周围、后视镜等。
5.2.4表面质量评价评价车辆外表面有无变形(面差)、磕碰伤、铆钉外露情况、油漆质量等。
5.2.5安全性评价评价车辆的棱角及毛边处理情况、人体可接触部位有无易伤人处。
5.2.6汽车倾斜评价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在车辆的正前方、正侧面、正后方观察车辆,评价车辆的前后倾斜(姿态角)、左右倾斜、扭曲。
5.3汽车检查、保养、维修方便性和安全性主观评价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5.3.1日常检查性评价对车辆日常检查需接触到的部位的易检性、接近性与作业空间、检查时间进行评价。
5.3.2定期保养、维修性能评价保养时将车支(架)起的难易程度,在调整、紧固或拆装各装置时是否要拆卸其它零部件、接近性与作业空间、工具使用的方便性、作业时间。
评价部位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设置。
5.3.4洗车、清扫性能评价座椅、仪表盘、仪表板(台)、烟灰缸等的可清扫性、地毯的易拆装性、地板的排水性、车身外表面的凹凸不平对清洗车辆的影响、底部的可清洗性。
5.3.5检查、维修保养时的安全性评价车外部棱角和毛边的处理情况、与旋转件接触的可能性、跟灼热物体接触的可能性。
5.3.6洗车、清扫时的安全性评价重点为各洗车清扫部位的棱角、毛边使人受伤的可能性。
5.4汽车自然环境适应性主观评价5.4.1寒冷地区适应性评价5.4.1.1起动性能评价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有关要求进行操作,评价加热时间、起动开始至初次爆燃时间、初次爆燃至连续爆燃时间、连续爆燃至稳定运转时间、用秒表或专用设备测量(参照乘用车冬季寒区试验规程中启动规范执行)。
5.4.1.2预热性能评价评价水温上升速度(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5.4.1.3除霜性能评价评价除霜速度、除霜面积、盲区位置。
5.4.1.4除雾性能评价评价除雾速度、除雾面积、盲区位置。
5.4.1.5保温性能评价评价前围下部的保温性能。
5.4.1.6采暖性能评价采暖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见表6。
表6 采暖性能操作方法评价时,从这样四个方面进行考虑:“怠速运转(暖机)时温升速度”、“从行驶开始到驾驶室室温平衡的温度上升速度”、“行驶时温度平衡情况”、“等待客人时车辆保温性能(等待客人、等待信号时停车,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温度下降情况)”。
5.4.2热带地区适应性评价5.4.2.1高温可能因高温引起的损坏。
5.4.2.2座椅的通气性评价评价大腿、臀部、背部的通气情况及发汗情况。
5.4.2.3通风性能评价汽车以30km/h车速行驶,分别评价在侧窗全开/半开、顶窗开/关时各通风口的风量和各乘员座的面部、脖子、肩部、腹部、膝盖等部位感受到的风量和风速。
5.4.2.4隔热性能评价评价顶部隔热性能、驾驶员、副驾驶员及乘员脚部周围的地板或前围部位的隔热性能、发动机仓周围有无热气漏入驾驶室内。
5.4.2.5空调性能评价试验在汽车空、满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空调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见表7。
表7 空调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评价时,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行驶开始到驾驶室室温平衡的温度下降速度”、“行驶时温度平衡情况”、“等待客人时车辆保温性能(等待客人、等待信号时停车,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温度下降情况)”。
5.4.3防水密封性评价评价时门窗全关、通风口全关,进行5.4.3.1~5.4.3.2的内容。
5.4.3.1防雨密封性评价在淋雨试验台上,按照GB/T12480—1990 《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中的规定,评价渗/漏水部位和情况。
5.4.3.2溅水密封性评价汽车以30km/h车速通过水深为200mm的溅水池,评价渗/漏水部位和情况。
5.4.4泥泞路行驶时车身等部件脏污评价雨天时在砂石坏路行驶(晴天可在路上洒水进行),进行5.4.4.1~5.4.4.3的内容。
5.4.4.1车身脏污评价评价侧面(门玻璃、侧窗玻璃、门锁及把手、后视镜、车门周围、行李仓门锁及把手、门下窗等部位)、前面(前玻璃、大灯、雾灯、转向灯、发动机仓盖及锁等部位)、后面(后窗玻璃、后灯、后背门、行李仓盖、锁及把手等部位)的脏污情况。
5.4.4.2其它各总成脏污评价评价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车桥、车架、制动系统、油箱、蓄电池等部位的脏污和散热器及面罩的堵塞情况。
5.4.5防尘密封性评价试验前将样车车内外清洗干净,在驾驶室内主要部位贴上黑色胶纸,用目视评价灰尘堆积情况,对驾驶室内仪表板、座椅、地板、卧铺、车门及扶手、驾驶室顶部、其它电器仪表、遮阳板、窗帘等部位灰尘进入情况进行评价。
5.5汽车振动主观评价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5.5.1停车时的振动评价5.5.1.1起动/停机时的振动评价车辆停放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起动、停机操作,对在起动和停机时车身、座椅、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变速杆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1.2怠速运转时的振动车辆停放在平整的场地上,发动机怠速运转,对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变速杆、方向盘、地板、座椅、行李架、顶棚、天窗、侧窗、车身及车箱、(内、外)后视镜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2起步、制动时的振动评价5.5.2.1起步时的振动评价用正常起步应当使用的档位平缓起步,对车身、离合器、加速踏板、变速杆、方向盘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2.2制动时的振动评价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以一定初速度平缓制动到停车,制动初速度为:M1类车80km/h,其它车辆65km/h,对制动过程中的车身振动、制动点头、制动踏板抖动、方向盘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3行驶时的振动评价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进行行驶,行驶方法为:——匀速行驶:40km/h至最高车速的90%之间(其中每20km/h为一级)。
——加、减速行驶:从40km/h加速至最高车速,再减速回40km/h。
进行5.5.3.1~5.5.3.4的内容。
5.5.3.1车身振动评价对坐垫、后视镜、地板、顶棚、行李架、侧窗玻璃、车门、车内发动机罩盖、仪表台、车身内饰板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3.2操纵件抖动评价对方向盘、变速杆、手制动杆、加速踏板、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
5.5.3.3晃动评价车身的左右晃动评价。
5.5.3.4振动评价匀速行驶时通过水泥路面接缝时的振动。
5.6汽车噪声主观评价5.6.1怠速运转时车外噪声评价汽车停放在空旷、平坦的场地上,距离周围能产生回声的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lOm。
汽车发动机怠速运转,分别在汽车外部正前方、左右正侧面和正后面距离车辆1~2m处对车辆噪声情况进行评价,并在记录表的[评分说明]栏目中说明噪声来源。
5.6.2起动、怠速运转和熄火时车内噪声评价汽车停放在空旷、平坦的场地上,距离周围能产生回声的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lOm。
侧窗关闭,在车内评价下列项目,并在记录表的[评分说明]栏目中说明噪声来源。
——门开关声、暖风/空调噪声、顶部换气扇运转噪声。
——起动时车内噪声。
——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共振噪声、座椅振动噪声、内饰振动噪声、侧窗玻璃振动噪声、顶窗/换气扇振动噪声、发动机运转噪声、变速箱空档噪声(离合器接合与分离两种工况)、异响。
5.6.3行驶时车内噪声评价汽车侧窗关闭,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进行匀速行驶,行驶方法为:a. 匀速行驶:40km/h至最高车速之间(其中每20 km/h为一级):b. 加减速行驶:40km/h平缓加速至最高车速的80%,再平缓减速至40km/h;c. 滑行:发动机怠速运转,变速箱空档,自最高车速的80%滑行至停车;d. 制动减速行驶:以正常操作自最高车速的80%平缓制动减速至停车;e. 排气制动减速行驶:以排气制动自最高车速的80%制动减速至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