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治法概要
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和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 细辛、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在应用时则应注意控制剂量。
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掌握小儿汤剂用药总量:新 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 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 指一般用量,并非指最大用量。儿童用药量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 方法,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 单味药用量来实现。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 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 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损伤小儿正气,影响疾病痊愈。
3.注意顾护脾胃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意扶助患儿生生之气。不论病中和病后, 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其中以调理脾胃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 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 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 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 不十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 重,则不要受此限制。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 少的处方,每味药的用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 药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如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 表证可分为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个主要证型。风寒外感用辛温 解表的药物,风热外感用辛凉解表的药物。
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时每易夹滞、夹惊,故在疏风解 表方中有时需加用消食导滞、息风镇惊的药物。辛凉解表常用方 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
中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药物外 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 主治,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小 儿服药难的问题。目前,剂型改革已成为 儿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推拿、针刺、 艾灸等治疗手段,均可根据病证特点及患 儿的个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一、内治法
内治法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治疗方法, 是儿科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具体应用时要 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节 治法概要
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大法基本与成人一致, 可按其治疗手段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按其治疗途径分为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等。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 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 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中药汤剂内服因吸 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而最为常用。
2.方药力求精简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因此,在 治疗时处方用药应力求精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 病情轻重和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以“药味少、剂量轻、疗 效高”为儿科处方原则。
无论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热,或寒温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 施,总宜轻巧活泼,不可重浊呆滞,注意寒不伤阳、热不伤阴、 补不碍邪、泻不伤正。正如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五 脏虚实补泻之法》中所说:“小儿用药,贵用明病因、分析病机、辨清证候之后,应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 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 的治法。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说:“论病之原,以内 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 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 清、温、补八法尽之。”
5.不可乱投补益
“虚则补之”,补益之剂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机体功能,促 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是,由于药物每多偏性,故虽补剂也不可 乱用。小儿生机蓬勃,只要哺乳得当,护养适宜,自能正常生长 发育。健康小儿不必服用补益药,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或 者小儿偶受外邪,或痰湿食滞,未能觉察,若继续服用补益之剂, 则是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匪浅。故补益之剂切不可滥用。
(一)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 虚易实,因此要辨证准确,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景岳全书·小儿则》 说:“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指出治疗要及时、 正确,否则就会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即使是内伤杂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已成定理,然而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去热生、热清寒至之变 不可不知。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行气,免生中满;在用 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 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先证而治之例。
6.掌握中药用药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生经验 而不同,不同人种对于中药治疗的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由于小 儿用药一般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喂服时药物多有浪费, 所以小儿中药的用量按体重计算与成人相比相对较大,尤其是益 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更是如此。
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恶寒发热之表证,若治疗不当,邪气内 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 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 转救转剧,转去转远。”说明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害脏腑功能, 并可促使病情加重。因此,儿科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 慎。
4.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 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 之际。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而医生在诊察之后,病 家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 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
因而,医生应把握这种变化,根据病情的演变规律,提前一步, 在相应的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 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