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XXXX《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任务来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处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3个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但标准化落后,有必要尽快实现“有标准可依”。
我国已经进行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和换电的标准化工作,无线充电作为向电动汽车提供能量的第三种方式,其标准化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这与我国的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不匹配。
2015年7月国家标准委下达“《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等1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正式立项,计划编号20150675-T-339,本标准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单位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工作过程(1)标准启动会2015年12月16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化联合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暨项目组启动会在成都新华国际酒店举行,来自中汽研、中电联、中兴通讯、中兴新能源、比亚迪、北汽、上汽、国家电网、许继集团、戴姆勒奔驰、宝马中国、东南大学等约50余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中汽研与中电联介绍了联合工作组成立情况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及应用情况,以及当前国际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化IEC、SAE、ISO进展情况。
与会专家对《GBT XXXX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草案)》进行了研讨。
从标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互操作性、系统总体要求、通讯、电击防护、无线充电系统特定要求、电力电缆组件要求、结构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服务和测试条件、电磁兼容性、标记和说明等层面对标准架构进行了分析讨论,基本肯定了标准结构,同时对标准草案中的技术内容进行了初步审查,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意见60余条。
本次会议与会专家亦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研讨,初步达成体系框架为:通用要求、通信协议、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接口、安全、管理系统、电能计量(修订有线)、地面设备、车载设备、充电站(修订有线)、测试要求。
(2)标准讨论会2016年7月28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项目组第二次会议在银川召开,来自中汽研、北汽、上汽、庞巴迪、普天新能源、宝马、沃尔沃、日产、奥迪、戴姆勒、同济大学、天津工大、上汽大众、北理工、合肥工大、长安新能源、中兴通讯、中兴新能源等40余家单位的行业专家参加研讨。
会议主要内容:a,明确工作组、项目组构成:中电联和中汽研联合讨论标准框架(工作组)、中汽研负责标准的具体制定(项目组)b,国际标准进展情况:-IEC 61980-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一部分:通用要求(2015年已经发布);-IEC 61980-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二部分:电动汽车与无线充电系统之间通信要求(草案);-IEC 61980-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第三部分:磁场无线充电技术要求(草案,预计2017年1月份发布)。
-ISO PAS 19363 电驱动道路车辆-磁场无线充电-安全和互操作性要求。
(草案)-SAE J2954 轻型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和测试方法(已经发布为技术信息报告)c,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的目标:对系统提出基本的性能要求:效率、XYZ方向的操作范围、EMI/EMC,人体安全建立操作的边界:工作频率、功率等级、离地间隙建立通信协议建立测试规程评价符合性建立互操作性要求(核心)d,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规划本次会议在成都启动会议的基础上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国家标准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结合IEC、ISO以及中汽研与中电联的分工,工作组对无线充电国家标准体系规划如下:即从总则、车辆端、地面端三个层面对标准制定形成新的规划。
其中总则涵盖:通用要求、通信协议、电磁辐射、电磁兼容、管理与运营等;车辆端涵盖:互操作性要求等;地面端涵盖:特殊要求等。
与会专家对该标准体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基本认同工作组的标准体系规划。
e,国家标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工作组研讨:与会专家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从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技术要求等层面进行了逐条研讨、审查,现场提出修改意见约70余条。
项目组成员针对意见,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做了认真记录,在会后结合已有国家标准及无线充电技术情况进行充分修正。
2016年10月25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委员会的召集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项目组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中汽研、中兴通讯、北汽、上汽、长安新能源、Witricity、万安科技、庞巴迪、宝马、沃尔沃、日产、奥迪、戴姆勒、同济大学、北理工、中兴新能源等30余家单位的行业专家参加研讨。
本次会议针对银川会议形成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用要求》标准草案,从范围、规范性应用文件、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测试要求等层面进行了逐条研讨、审查,会议现场提出修改意见50余条。
在会上和会后,工作组广泛接纳来自各个企业和研究机构提出的宝贵意见,结合目前技术、行业发展现状,按照国家标准编制的要求,修改了多方面的技术参数,保证了标准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最终形成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解决的主要问题,修订标准时应列出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和水平对比1编制原则a,标准编写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
b,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既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和相关标准动态,又充分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实际情况。
c,标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可操作性强,语言表达准确、精炼,无语法、逻辑和文字错误。
2内容说明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通用要求。
标准框架主要参考IEC 61980-1的部分,充分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实际情况,如无线充电系统的输入部分(即电网状况)、输出部分(即电动汽车状况),在部分条款上做出了相应的、符合我国现状、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差异化处理。
无线充电系统作为一类充电桩,本标准中在与有线充电桩具有共性技术方面,与有线充电桩作兼容化处理,与其它民用电气设备具有共性性能及测试等,参考或引用其它相关标准。
在无线充电系统技术路线及实现方面,尽量与国际标准保持了一致性。
以下为本标准内容的详细说明。
(1)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测量原则、互操作性要求、电气安全等级要求、基本通信要求、基本对位要求、安装连接要求、电气连接与绝缘特性及等。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000V、直流标称电压最大值为1500 V的静态磁耦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其中,需强调的是,本标准适用的无线充电系统为静态、磁耦合方式系统。
a,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技术尚不成熟,处于实验室及少数试点验证阶段,如高成本、稳定性、变功率、鲁棒性、低效率、切换与车速匹配等关键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近年来未呈现可产业化趋势。
此外,动态无线充电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指标与静态无线充电差异化较大,如动态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目前难以达到静态无线充电水平、互操作性要求、EMF 限制及测试方法等。
静态和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两者的系统架构及模块组成基本一致,仅原边设备的模式不同。
然而,如上所述,两种系统的能量变换装置技术路线及关键性能等差异性较大。
因此,本标准不适用于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原边设备a 静态无线充电系统b 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单段导轨)图1 动、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示意图b,对于无线充电方式,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可实现的包括磁场无线充电、电场无线充电、微波无线充电、超声波无线充电、激光无线充电等,以上各类无线充电各具优缺点,适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应用场合。
无线充电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高效率、大功率的基本需求,对无线传能距离要求及功率控制的精确性需求不是过高,因此,根据目前各项技术的性能特质和技术成熟度,磁场方式的无线充电更加适用于电动汽车应用场合。
而磁场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各界对“磁感应方式”及“磁共振方式”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根据磁场传能的原副边线圈“耦合”特性以及公认的定义,并通过会议研讨达成一致意见,本标准采用“磁耦合”作为磁场无线充电的定义。
本标准中对于“磁耦合”无线充电,仅关注和规定系统的性能指标、模块性能、安全及测试等方面,对具体的技术实现不做规定。
因此本标准中部分条款是仅针对“磁耦合”无线充电系统有效,后续版本中视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将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c,关于规定内容界限的说明如上所述,本标准从无线充电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安全、测试、使用环境及各模块性能等方面的框架性要求,对部分与电气电子设备通用的测试,参考现有的标准,给出了测试要求及测试方法。
而,对于无线充电系统的性能指标(如效率、偏移量、互操作性方案等)、系统特有的测试要求和方法(如效率、异物、EMF、EMC等)、通信协议具体内容等方面未作具体规定。
未作规定的内容将在其它标准中编制。
即,本标准仅规定了无线充电系统的框架及通用性问题。
(2)有关条款的说明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无线充电系统的分类、互操作性、系统总体要求、通讯、电击防护、特殊要求、电力电缆组件要求、施工要求、材料和部件强度、服务和测试条件以及标记和说明。
具体说明如下。
第5章充电系统总体要求本章给出了无线输电系统的端到端示意图,作为后续描述的基础;明确了无线输电的系统效率定义;给出了原边设备和副边设备之间的测量原则,包括,坐标系定义、停车方位、原副边偏移量、原边设备尺寸测量定义、原副边设备间距等;明确了原边设备的安装有地埋安装和地上安装两种方式;以及规定了原副边设备的结构要求。
a,关于图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示意图说明,图1如下所示。
图2 无线充电系统框架示意图该图框架出自IEC 61980-1,但做出了相应的差异化处理。
此外,该原理图为目前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图形,框架上经过数次会议研讨并达成一致意见。
与IEC 61980-1中内容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中增加了11、12两个点,即效率测试点,使得“效率”的概念更为直观且规范化。
此外,在无线充电系统中,提到效率,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如图1所示的,从电网侧到系统DC输出侧的效率,另外一类是原边DC 到副边DC的效率。
图1对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即可认为是系统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此外这两个测试点执行测试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