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摘要: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与主动,主要矛盾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二者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和迎合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

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可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极端片面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

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

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前教学理论界吸收了以上两种理论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主张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以其来指导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指引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

这种作用就是所谓的“主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教师的教虽然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全部,但是能够通过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学生这方面,他们都不可能主观、自发地产生学习动机、方式方法,以及在学习结果中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必须在正常情况下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就主要是来自教师的影响。

更进一步说明了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

从古至今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如果忽视或放弃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根本就谈不上教学成效。

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

相反地,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的成效应该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可以作为向导或指南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机会、条件或环境。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又是反映和改造环境的主体,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主体的能动活动为前提。

同理,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难起作用,这也就没有什么“主导作用”可言了。

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地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任何形式的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的教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和提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且也说明教师的教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教为主导”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中心”,而是指教师的教能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机会和条件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学要主动也不是意味着“学生中心”,而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能按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

如果我们能辨证地看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正确理解“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涵义,就必然会对“学”这一方面重视起来,就必然会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

(二)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解决谁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自然是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是解决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矛盾转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内因是依据;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那么、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自觉勤奋学习的精神,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发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

否则,学生的学习内因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外因条件作用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深人进去。

深入进去和发挥出来的关系,正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包办不得,替代不得,强制不得。

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强制,是对内外因关系的颠倒,是违背辩证法的。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积极促进的作用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考察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就教与学,孤立地去谈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的关系;也不仅是物与物、事与事、人与物或事之间的关系,它主要体现着、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既有它的特殊性,又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独立存在。

其实从本质意义上讲,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多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四)给教与学的关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统治阶级在学校的代表和工具,并拥有和垄断知识。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权威和尊严的地位。

学生在这种专制教育的学校里,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服从于学校种种强制性的教育和规定,学生永远处在受制于教师和向教师乞求知识的被动和屈从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地位都明确,且深信不疑。

师生之间无平等而言。

人们从来都在讲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起初意义是师严道方尊,演变至今,却完全成了教师的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讲过学道尊严。

学生只有尊重教师的义务,稍有不从便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师尊徒卑的意识是那深入人心,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尊严,则无从谈起,古人云,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蹂蹭其身而残贼其生”。

社会的变化,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为伦理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进步或衰退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讲得更多是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

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理应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尊重。

因此,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定位,就有了新的概念。

师道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学道同样也是尊严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既讲师道尊严,也讲学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才是全面的。

总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只有正确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这一教学的重要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李萍,李军阳.论教育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8(7).[3]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J].课程·教学·教法,2004(7).[4]马仕俊,于敬华.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J].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学报,2007(1).[5]李刚.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J].高等函授学报,20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