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技术报告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技术报告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技术报告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刻不容缓。

在我国“一控双达标”初见成效后,包括畜禽污染在内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将成为下一步环保工作的重点。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畜禽养殖污染的实际状况,为下一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在全国规模化养殖业集中的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的调查。

下面以本次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有关的环境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基准年为1999年,主要调查指标的调查期间为1999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

调查对象是实施规模化和圈养的畜禽养殖场,调查的起点规模是:年平均存栏数为2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头及以上的奶牛场,80头及以上的肉牛场,2000只及以上的养鸡场,1000只及以上的养鸭和养鹅场。

调查采取普查的方式,在全国主要实施规模化养殖的23个省区进行。

不同地区的养殖场和不同品种的养殖数量见附表1。

本次共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2564个,如图1-1所示,其中养猪场9244个占28%,养鸡场17906个占55%,养牛场1268个占4%,养鸭和养鹅场4146个占13%。

从规模化养殖场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浙江、山东、广东、辽宁、福建、河北、广西、吉林、上海等地区,各地区的数量均超过了1000个,其中河南和浙江两省超过了5000个,这些地区的规模化养殖场总量占总调查数量的83.5%。

图1-1 规模化养殖场的构成情况为了确定本次调查的代表程度,这里以养猪场的情况同农业部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比较。

如表1-1所示,本次调查的规模化养猪场数量从总体上看,与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有一定出入。

究其原因,这种差异由以下几方面引起:(1)统计口径的差异,农业部统计是按照出栏量,而本次调查是按照存栏量进行统计;(2)统计范围不同。

农业部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统计,而本次调查是按2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统计;(3)调查与统计本身可能产生的误差。

对于畜禽养殖业,环保部门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摸底调查,在技术、资金和人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调查可能有误差。

但从总的情况看,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情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利用农业部的相关规模化养殖场统计数据分析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养殖水平和分布情况,通过本次调查结果说明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现状、水平。

表1-1 养猪场调查情况同农业部相关统计的对比资料来源:农业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

2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其环境问题作为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集约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改变了原来的农业结构体系,但是伴随发展过程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目前畜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情况2.1.1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采取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进行了畜牧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如表2-1所示,我国的畜牧业实现了连续二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1985年和1990年禽蛋和肉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从1991年开始,我国肉类产量和禽蛋总产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一;1986年和1991年,我国的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首次超过美国;1997年,人均畜产品占有水平肉类41.9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蛋17.3千克,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表2-1 1978~1999年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单位:万头、万吨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2000》。

畜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产业。

50~60年代,全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年度不到10%,高年度也只有14%-15%左右。

如图2-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产值及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产值比重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

到1999年,随着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全国畜牧业产值为6997.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8.5%,不少地区甚至有的省,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很多饲养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图2-1 1978~1999年畜牧业产值比重变化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收入也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许多畜禽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畜牧业收入可占到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占到农户现金收入的80%以上;在欠发达地区畜牧业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了50%,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

从全国平均来看,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999年达到157.71元,在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比重接近15%。

因此,畜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在相当一部分地方被列为支柱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

2.1.2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情况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农业部(2000)的统计,从全国来看,生猪的规模养殖(年出栏50头以上)已经占到全部当年出栏数的23.2%,其中常年存栏在2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相当于年出栏500头)的饲养总量已占到总出栏量的7.7%;禽类的规模化饲养水平则更高,仅规模饲养肉鸡(年均存栏2000只及以上)的出栏量就占到全国家禽出栏量的48%以上;而蛋鸡的规模化饲养(年均存栏2000只及以上),如果从鸡蛋产量来衡量则占到了44.2%。

从各省区来看,如表2-2所示,规模化饲养程度尽管不同养殖品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综合起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的总体规模化程度比较高。

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分布来看,如表2-3所示,不同养殖品种的分布尽管也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是,各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基本上集中在前五位的地区。

具体来讲,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湖南、辽宁、吉林等省区,这些省区的规模化养殖比重接近全部规模化养殖的50%,由此可见规模化养殖分布相对集中。

表2-2 不同品种规模化饲养程度前五位的区域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年鉴’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表2-3 规模化饲养占全国规模化养殖水平前五位的省区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年鉴’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另外,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主要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环境敏感地区。

据农业部的统计(表2-4),我国的大中型畜禽场东部地区占51.6%、中部地区占40.9%、西部地区仅占7.5%。

可见,规模化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

表2-4 我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的数量及分布2.2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影响评价2.2.1畜禽养殖的总体环境压力根据各类畜禽的排污指数以及1999年我国畜禽的饲养量,可以估算1999年我国畜禽养殖粪便排放总量以及污染物的产生量(见表2-5)。

表2-5 1999年全国畜禽养殖排放总量及环境压力情况表资料来源:畜禽污染物产生量的数据是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中畜牧业主要品种饲养量数据及表4-2-4的系数计算而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环境年鉴’2000》;每公顷土地负荷的实际水平由畜禽粪便产生总量除以土地面积计算而得;警报值用实际产生量除以30计算而得。

如上表所示,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1999年产生量约为19亿吨,而我国各工业行业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8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除北京、天津、上海等少数工业发达的城市地区外,大多数地区的值都超过了一倍以上。

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相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高的地区如山东、广东、湖南等地区甚至超过了40%。

而且,畜禽粪便含有极其庞杂的有机污染物,仅COD含量一项分别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

可见,畜禽养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方面。

因此,如果不对畜禽粪便强化管理、合理利用,将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

另外,从畜禽粪便的土地负荷来看,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1994)提出了相关的家畜粪便负荷警报值分级标准。

其内容是:用家畜粪便猪粪当量负荷(Q),同当地农田以猪粪当量计的有机肥理论最大适宜施肥量(P)的比值(R=Q/P),来间接表达各地区家畜粪便负荷量承受程度。

式中R即为区域家畜粪便负荷量承受程度有关的警报值,它与承受程度呈反比,即随着R数值的增大,环境对家畜粪便负荷量承受能力逐渐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性越来越大(如表2-6)。

表2-6 畜禽粪便土地负荷警报值分级的环境影响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1999)的研究,尽管根据不同畜禽品种和不同区域特点会有所变化,但是一般认为每公顷土地能够负荷的畜禽粪便在30~45吨左右,如果高出这一水平就会带来土壤的富营养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里从环境风险的角度考虑,以最低限度的30吨为最大理论适宜量。

这样,根据各个地区的土地负荷畜禽粪便的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各地区畜禽粪便负荷的警报水平。

结合表2-1和表2-2可知,我国总体的土地负荷警戒值已经达到能够体现出一定环境胁迫水平的0.49,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已经呈现出严重或接近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

2.2.2 畜禽养殖对水体污染的评估畜禽粪便堆放及清粪冲冼极易进入到水体中,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水平下畜禽粪便的流失程度差异很大。

据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1997)对畜禽养殖场粪便流失进行的研究,从全国来看,畜禽粪便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流失率如表2-3所示:即粪便保持在2~8%的水平上,而液体排泄物则可能达到50%。

另外,上海市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甚至达到25%-30%(上海环保局,2000)。

可见表中的畜禽粪便流失率尚属于保守数字。

表2-7 畜禽粪便污染物进入水体流失率如果按照表2-7的畜禽粪便流失率,估算我国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TP、TN的流失量分别为797.31、580.87、155.88、46.76和407.14万吨(表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