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一零九、通治方(10)109.1 加味逍遥散【来源】程爵棠,《浙江中经学院学报》(1)1982年【组成】柴胡6克,制香附15克,广郁金、枳壳、广木香、当归、白芍各9克,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疏肝解郁,调理肝脾。
【方解】盖肝为气血调节之枢,主疏泄而喜条达舒畅。
若七情失调,怒惊忧愁,必使肝失条达之性,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不解,必变证蜂起,如清代华岫在《临证指南》按语中说:“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畅,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继而诸郁随作。
诸郁之起必以气郁为先导,气郁者,肝郁也。
肝气一郁,诸郁必相因而起。
”然肝郁之为病,非止一端,故前人有“气郁为百病之源”,“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其治之要,正如清·赵养葵云:“惟其相因,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
”治宜疏肝解郁,或随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
然逍遥散为肝脾同治之方,其疏肝解郁之力不足,故加入制香附、广郁金等味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
故方中君以柴胡、疏肝解郁;臣以制香附、广郁金、炒枳壳、广木香、薄荷解气郁、散血瘀,助君药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以复肝用;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充肝体;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脾健以拒肝郁之欺侮,此即道“上工治未病”之旨。
又甘草能协调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解郁、调理肝脾之功。
从而使肝郁得解,肝体得养,脾胃得实,诸病向愈。
【主治】可用于因肝气郁结所致的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咽喉病,目疾和妇科病等诸病。
症见胁痛、胸闷、头晕、体倦、纳呆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或咽中似有异物梗塞,吞不下,吐不出等症。
【加减】若气郁上焦,加木蝴蝶,苏梗各9克,桔梗3克,白蒺藜9克;气郁中焦,加佛手、婆罗子各9克;气郁下焦,加乌药、小茴香各9克;气逆于上,加沉香3克,苏子、刀豆壳各9克。
同时再随证加减,例如:(1)兼痰郁(痰气交结):结于咽中,症见咽中不适,或似有异物梗塞者,本方去当归、白术、薄荷、甘草,加法半夏、川厚朴,木蝴蝶各9克;结于颈项,症见颈前下方一侧或两侧肿大(即瘿气),胸闷者,本方去当归、白芍、白术、甘草、薄荷,加青、陈皮、浙贝母、海蛤壳、法半夏各9克;结于经络,症见肢体麻木憋胀,眩晕者,本方加天麻、钩藤、陈皮、法半夏各9克。
(2)兼湿郁(肝郁湿阻):症兼腹部填胀,按其空空,食后胀甚,嗳气稍减,或下肢浮肿者,本方去当归、白芍、广郁金、广木香,加苍术、泽泻、川厚朴各9克。
(3)兼血郁(气滞血凝):症见胸闷不舒,或旧咳、低热者,本方去广木香、广郁金、薄荷、甘草,加苏子、法半夏、丝瓜络、旋覆花、制乳香、川芎各9克;若面色暗、胸闷疼痛、胁痛,肝脾肿大,或脘胁胀满,食欲不振,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者,本方去茯苓、白术,薄荷、甘草,加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丹参各9克。
(4)兼脾虚(肝郁脾虚):症见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四肢倦怠者,本方去广郁金、广木香、薄荷,加党参、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
(5)兼食滞:症见胸腹胀满,恶食嗳腐,纳呆,食入则胀甚者,本方去当归、广郁金,加陈皮、谷麦芽、鸡内金各9克,或再加少量大黄。
(6)兼火郁(肝郁化火):症见颜面烘热,心神烦扰,胁痛,目赤耳鸣,口干苦,急躁易怒,小便黄赤,或咳血、吐血、衄血者,本方去香附、广木香、广郁金、枳壳,加黄芩、龙胆草、黑山栀、生地各9克,木通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系根据《和剂局方》逍遥散加味而成。
现为笔者临床常用之方。
据临床观察:本方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因肝郁,或因肝郁而致诸郁所引起的各种诸多疾病均可用之。
医者执方,贵在化裁,疗效始著。
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但本方不可久用,若肝郁一解(舒)即止,或更方调治,不可过剂。
109.2 养肝汤【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熟地30克,当归、白芍、黄芪、何首乌、山萸肉各15克,川芎5克,鸡血藤9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血养肝。
【方解】人之血液,静则归心,动则在肝,故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其一身之筋脉发,目和四肢关节器官必须依赖肝血的不断充养,功用始能自如;若肝血不足,必致筋、发、目及四肢关节等器官组织得不到肝血的充分濡养而导致种种病症的发生,同时肝血不足,又能导致阴阳失调,肝用失常,种种变证,为病非止一端。
治宜补血养肝。
故方用四物汤为君,四物汤是治血虚证之祖方,用以补血养肝;臣以何首乌、阿胶补血养血,助君药及增强补血养肝之功;血无气不生,入黄芪益气,合当归则补血之功尤著。
阴血同源,血虚及阴,故佐以熟地、山萸肉滋阴养肝,合白芍养阴其功尤著。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则气行不畅,气滞则血凝。
故入鸡血藤配川芎养血活血,故兼之为使。
诸药合用,达到补而不滞,生化有源,而共奏补血养肝之功。
【主治】可用于因肝血不足所致的慢性肝炎,慢性贫血,肝硬化,动脉硬化症,更年期综合征,脱发、干脚气,痿症,青光眼,白内障,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及喉科等诸病。
症见面色淡黄,或淡白无华,头晕目眩,偏头痛,两眼昏花,视物模糊,或两目干涩或夜盲,耳鸣耳聋,肌肤粗糙,肌肤或四肢麻木,皮肤搔痒,肌肉跳动,或筋脉拘急,挛缩,或角弓反张,胸肌痛,或小腹痛,痛连前阴,按之则止,或善怒、易疲劳,或惊恐如人将捕之,遗溺,口唇及爪甲色淡,甚则干枯,女子则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愆期,甚则闭经、崩漏等。
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涩,或细数。
【加减】若气滞甚者,加制香附15克,柴胡6克,苏梗、砂仁各9克;血凝甚者,加丹参,赤芍各9克,或再加广郁金、泽兰;兼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各9克;兼阴虚血凝,加丹参、麦冬、鲜石斛各9~15克;肝风为动,加钩藤、杭菊花、夏枯草各9克;发黄加茵陈9克;降谷丙转氨酶者加人参叶、怀牛膝各9克,五味子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应用范围广泛,凡因肝血虚所致的各科多种疾病均可应用。
医不执方,贵在化裁,疗效始著。
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疗上述各病甚多,无论何种疾病,凡证属肝血虚者,投之无不立验。
病非一日,贵在坚持守方,加减用药,灵活应用,多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09.3 滋阴煎【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熟地30克,山萸肉、何首乌、珍珠母各15克,茯苓、丹皮、当归、枸杞子,二至丸(中成药)各9克,陈皮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阴柔肝。
【方解】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
血属阴、气属阳,故血虚可累及于阴,阴虚可以累及于阳,互为因果,各有侧重。
又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在生理上肾与肝属母子关系;在病理上必然母子相累。
若肝阴不足,必致肾阴亦虚;反之亦然。
又因肝阴虚易耗,故临床肝阴虚见证尤多。
阴虚而阳无所制,肝阳必亢;水亏则不能涵木,而致内风升扰,阴虚为本,风阳为标;又“阴虚生风热”,所以肝阴一虚,变证蜂起,为病非止一端。
诸症之作,皆阴虚为患。
治宜虚则补其母,以滋阴柔肝为法。
方中君以熟地合山萸肉、二至丸以滋补肝肾;臣以何首乌、当归养血以滋阴;珍珠母、枸杞子滋阴以潜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丹皮凉血以清泄肝肾之虚火;入陈皮为使以疏畅气机,使之补而不滞,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诸药配伍为用,则有相辅相成之妙,共奏滋阴柔肝之功。
【主治】可用于因肝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动脉硬化症,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早期肝硬化,脱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其他眼病,妇科病等。
症见颜面烘热、泛红,头痛绵绵,眩晕欲仆,急躁易怒,胁隐痛,或头昏眼花,视物模糊,耳鸣、耳聋,低热或潮热,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虚烦不安,健忘,或肌肤、四肢麻木、震颤,或面色苍白无华,两目干涩,夜盲,遗溺,口唇爪甲色淡,甚则枯萎,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愆期、经闭,舌质淡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而弱。
【加减】若失眠,加夜交藤15克,合欢花、茯神各9克;盗汗加麻黄根5克,浮小麦9克,或加煅龙牡各15克;肝脾区疼痛,加柴胡9克,元胡、五灵脂各15克;食欲不振,加砂仁、蔻仁、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各9克;肝风内动,加杭菊花、钩藤、夏枯草各9克;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各9克,夏枯草15克,或加玄参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据临床观察,凡证属肝阴虚所致的各科诸多疾病,用之多验。
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90%以上。
古谓“阴虚难复”,所以临证应用,一要坚持用药,徐徐调之,切忌操之过急;二要随证加减,灵活应用,务必药切病机。
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09.4 益肝煎【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黄芪30克,党参、白术、当归各15克,茯苓、炒白芍、制香附、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补肝。
【方解】肝主疏泄,以阳为用,然肝之疏泄功能,其肝用有太过或不及之病理变化。
后者(不及)则属肝气肝阳不足之故。
肝气肝阳不足,古人很少论及,其实临床所见肝气肝阳虚证亦复不少,尤其在久病虚证中尤为多见。
正如近代名医蒲辅周所说:“五脏皆有阴阳气血之虚,肝脏亦不例外。
”肝气虚证,为病非止一端。
其治以益气补肝为法,此即“异病同治”之谓也。
四君子汤为治气虚之祖方,故方中取四君子汤合黄芪以补肝脏生化之气,且黄芪性升,与肝气弱而补者最宜,重用则气化这功尤著,故合用力君;阳虚则阴盛而脾失健运,故用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无阳则阴无以化,气弱血必虚,故又用当归、白芍,养肝体以助肝用,阴中求阳以增强益气补肝之功,故用之为臣;佐以香附疏肝解郁。
因肝虚用怯,疏泄无权,故入香附调畅气机,以复肝用;白芍合甘草缓急止痛;又炙甘草温中健脾,且能调和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肝之功。
【主治】可用于因肝气虚所致的慢性肝炎,早晚期肝硬化,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营养不良和眼、妇科病等。
症见胸胁满闷,四肢乏力,手足常青、懈怠,不耐疲劳,易怒懒言,遇事多忧,精神不振,喜悲恐,善太息,腹胀,不思食,入食则胀甚,嗳气吞酸,口干苦,不欲饮,时时战震,目昏暗,视力减退,筋脉拘急,筋疲,头痛昏重,巩膜微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或弦细而数。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根临床观察,凡因肝气虚所致的各科诸多疾病,用之无不立验。
三十多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总有效率达96%以上,临证应用,宜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疗效始著。
109.5 温肝汤【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黄芪30克,党参、肉苁蓉、菟丝子各15克,制附子、炒白芍、山萸肉、炒白术各9克,炮干姜、茯苓各6克,枳实5克,炙甘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