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可见,突出数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主流。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数学应用提供生活素材,并适时引导学生主动用获得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分析其间的数学现象。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
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2.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时事。
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
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上天,北京申奥的成功,奥运健儿的屡屡夺冠等内容都是数学教学中的素材,这些的引用也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祖国如此辽阔,世界如此博大,宇宙如此神秘,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学之余,我们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二、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
学知识十分重要。
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
1、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比如《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重点,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包装盒,学生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动手,收集了许多感性材料,并在收集过程中对立体图形成了简单的感性认识。
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亲手收集的成果:牙膏盒、橡皮、可乐罐、肥皂盒、皮球、矿泉水瓶……而课前的那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减少了他们对新知的陌生感。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
2、重组教材的生活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对于这些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
如现行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少部分无论是叙述的方式还是条件的多少或是题型结构上都呈现出程式化、固定化的倾向,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些初步
的尝试和探索。
a、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陈述的方式,使之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b、我们可以适当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c、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3.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如在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和爸妈玩一个游戏:从家里任选几样东西,请爸爸妈妈称出它的重量,记录下来,然后你再自己拿一拿这些物品,看能不能拿动?一听是游戏,孩子们立即高兴的跳起来,又是和爸妈一起玩,他们更感兴趣了。
在这里,那些物品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从这些生活原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孩子们只是单纯以玩的心态在和父母做游戏,他们就有了情感的投入,内驱力的支持。
课上,孩子们那一张张洋溢着成功愉悦的脸庞充满了课堂,他们快乐的汇报着自己的成绩:一袋盐重一斤,也就是500克;一条棉被重5斤,我拿得起;一桶水重10斤,我拎起来很吃力的……他们的激情也迅速燃烧了我,我当时就在想:孩子们纯真质朴的发言交流不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新知识最好的依托吗?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从而使他们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