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南
(试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说明
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部署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的要求,为保障“三通两平台”顺利推进,结合我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指南针对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终端、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功能室,开展学校信息化辅助管理、教学应用,提升应用能力,完善保障机制等内容提出了参考标准和建设依据,指导中小学学校科学、规范的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
3.指南在“配备要求”栏目中设置了“基本”和“选配”两个选项,“基本”项为建设的基本要求,“选配”项供有条件的学校选择配置。
如学校已配备“选配”项中与“基本”项功能相近的设备,则对应“基本”项的设备原则上不再配备。
4.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校实际班额作相应调整,但配备比例不能低于基本标准要求。
教学点可参考农村小学的建设标准,满足教学需求即可。
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可参考中小学的建设标准。
标准中对某些设备的配备数量规定了范围,其中下限数量为基本标准,上限数量为选配标准,各地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配置。
目录
一、校园网络 (5)
(一)接入带宽 (5)
(二)网络建设 (5)
二、多媒体教学终端 (7)
三、计算机网络教室 (8)
四、教学功能室 (8)
五、辅助管理 (9)
六、教学应用 (10)
七、应用能力 (11)
八、保障机制 (12)
一、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以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包含网络交换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存储(或云存诸服务)、综合布线系统等硬件设施和相关管理软件等。
校园网络必须覆盖所有教室、办公室及其他教学场所,鼓励校园覆盖无线网络,校园网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一)接入带宽
学校网络接入总带宽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应用需求为依据,保证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二)网络建设
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校舍分布、业务需求,选择二层
或三层网络交换架构,采用星形布线方式实施标准化的校园网建设工程,科学配置设备间、网络交换系统、安全管控系统和信息点数量,支持与校园广播网、电视网、安全监控网等多网融合。
二、多媒体教学终端
多媒体教学终端为教室构建了能与外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获取利用,多媒体信息显示的网络教学环境,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基本需求,要求学校为每个教学班配备多媒体教学终端并与互联网互联互通。
三、计算机网络教室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及其它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要求根据班额大小配备足量的计算机设备,保证学生上课时一人一机,与校园网络互联互通。
小学生机比不低于12:1,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0: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8:1,教学点根据教学需要配备适量的学生用计算机。
四、教学功能室
教学功能室是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重要保障,学校设置功能室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五、辅助管理
学校可基于校园网络实施校园安防应急指挥和校园电视等辅助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校园安防应急指挥要融合数字广播和安防监控系统,并接入宁夏中小学校园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校园安防、实时广播和应急指挥等功能。
六、教学应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作用,利用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云)开展学校管理及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七、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支撑,学校要加强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各地应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纳入对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中。
八、保障机制
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领导机构、工作队伍、协调机制、经费投入、日常运维和应用管理制度,是确保中小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