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通常,我们将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划分为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三个阶段。

电视摄像师担负着中期拍摄的重要责任,他的工作是联系前期策划准备和后期编辑成片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有人说没有电视摄像这一工作环节的成功,前期的准备工作犹如是纸上谈兵,后期的编辑工作也只能是无源之水。

而要让电视制作流程产生出合格的“产品”——电视节目,就离不开操持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人——电视摄像师,就离不开他们高质高效和高产出的摄像工作。

电视摄像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它也需要融合进艺术性的思维和创作。

电视摄像工作不单是对摄像师才情智慧的考核,它甚至还是对摄像师体能、意志、素质的综合检验。

虽然,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只能看到摄像机镜头前面的大干世界,而难以见到镜头后的摄像师。

但是,通过画面形象的新颖、优美和富有创意,或者是呆板、单调、蹩脚而乏味,观众也会像“见文如见人”那样对摄像师“如见其人”,对他所拍的节目发出由衷的褒奖或是严苛的指斥。

可以说,只有那些纯熟地掌握了电视画面造型语言的、具有了综合高素质的摄像师,才能拍出高水平的电视画面和电视节目;反之,高质量的电视画面和电视节目正是摄像师高素质、高水平的一个最好反映。

下面哈尔滨完美动力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摄像师至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让意向想成为摄像师的同学们有个专业的参考。

1.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电视事业作为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是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电视摄像师不仅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一分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舆论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他们担负着用画面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面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望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等重大责任。

通过电视传出的声音、播出的画面,无时无刻都有可能产生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

电视摄像师是用画面讲话、用画面说理的,拍摄什么画面及采用何种态度和方式去拍,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最终的画面效果和观众的收视反应。

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就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走样”和“变音”的情况,或是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或是歪曲了事件本身的真相,或是在立场、观点上发生了误导,等等。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电视画面恰恰能够满足这种愿望和要求。

因此,作为电视画面的造型家、拍摄者和把关人,电视摄像师在拍摄电视节目,特别是拍摄新闻、时事性专题节目等时,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大气候和小气候,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民需要的合格的特殊精神文明“产品”——电视节目——教育、引导和感染观众。

我们必须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可以说,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才能在艺术上真正合格。

电视摄像师的职业可能是令人羡慕的,但它同时也是充满艰辛的。

电视摄像师的工作,用一句话概括,可谓是用电视画面反映生活。

而生活的画卷是浩繁广博的,你所要反映的生活可能是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也可能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的石油工人;可能是像《龙脊》那样的希望小学,也可能是如《丝绸之路》那样的寂寞古道;你所要前往拍摄的画面,可能发生在月冷星稀的凌晨三点,也可能发生在流弹横飞的波黑战场;可能需要数月离家难与亲人相见,也可能要在穷山恶水间时刻与死神相伴;对一个摄像师来说,餐风饮露可说是家常便饭,抛妻别子说不上什么新鲜。

难怪有些退休之后的老摄像师说,干摄像这一行,是最无情又是最有情的,是最舒服又是最辛苦的。

无情者,是接到紧急任务后欠下家人的亲情;有情者,是对电视观众的热情和对电视事业的衷情。

舒服,是你只需把摄像机架于三角架上眯眼看寻像器就能完成任务的时候;辛苦,是你经常要肩扛几十斤的机器拍摄数十分钟而腰酸腿痛的时候。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说过:“我的责任是探索、挖掘世界发生的重要事实,报道通过观察后猎取的事实。

我一生都在这样做,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要想真正投身于电视摄像工作,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因为你的一生不仅要“探索”、“挖掘”、“报道”那些“重要事实”,还必须拍摄到能够反映这些事实的画面,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多么困难。

2.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全面的艺术素养广义而言,我们可以把对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剖分为两大块:即技术的一块和艺术的一块。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电视摄像师必须是个熟谙摄像技术的专门人员,他要对电视摄像机这一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运用自如,对各种电子、电器和光学设备了然于胸,对取景构图、运动摄像等多个环节应对无误。

但是,光有这些技术素质还很不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艺术素质,具备较强的画面美学意识和视觉表现能力,也就是要能够艺术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电视摄像装备和电视摄像技术,更好地为内容和主题服务。

电视摄像师必须处身于技术和艺术的汇合地,在处理画面造型、塑造视觉形象、完善画面构图的过程中寓艺术的表现于技术基础之上,扬技术的优势于艺术表现之中。

比如说技术上要求调焦清晰准确,主体形象鲜明真切,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可能从画面氛围、内容基调、艺术美感等角度出发,运用虚焦画面及焦点的虚实、实虚转换等传达特定的内容,收到艺术的效果。

再比如,对初次上手干摄像的新手,教科书或是老摄像都要告诉他调节白平衡的重要性。

但是,有些时候为了在艺术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画面效果,将要有意识地使摄像机的白平衡失调。

如拍摄夕阳时有意识地使白平衡偏红,这样就能拍到落日熔金的辉煌画面了。

而拍摄夜景或夜景昼拍时,又可能使白平衡偏蓝,以艺术地表现冷偏蓝的夜景气氛。

必须强调的是,任何艺术性的创造,都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坚实深厚的技术功底上。

诸如有些人将东摇西晃地拍摄纪录片当成是追求纪实表现的艺术性的错误认识,应该在我们初学摄像时就得到观念上的彻底清算。

很难想象,一个连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都不知为何物的人,能够拍出什么新颖独特的运动画面来。

同样,在电视摄像技术上未能过关,在电视画面的艺术表现上也必然是“先天不足”和“后劲不足”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多种人类艺术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累积的艺术修养为自己摄像水平的全面提高助一臂之力,补不足之处。

比如,如果我们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加深对韵律感、节奏感的认识,那么对控制运动摄像的节奏和变化就能有所帮助,甚至在拍摄音乐会的新闻或担任音乐会的直播摄像时,能够根据音乐本身更好地加以画面处理。

再比如,倘若摄像人员对国粹——京剧艺术的表演程式和各派风格有所认识,在直播京剧演出时就能够避免出现“外行‘拍’热闹”的情况,诸如该推成演员翻飞的水袖特写而推出演员的脸部特写,人物的出场“亮相”镜头本是宜静不宜动而推来拉去,等等。

3.现场应变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现场,对摄像人员是一个极有意味的字眼。

不论是拍摄直播节目,还是拍摄录播节目,电视摄像师的工作前提就是必须身在现场,在现场捕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现场进行取景构图,在现场调节白平衡、调整焦点和控制曝光,在现场采录同期声,等等。

如果隔离了拍摄现场,摄像师恐怕就无异于闭门造车了。

所以,有人提出电视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现场取材报道的记者应具有“我在场”意识,这种宝贵的意识对电视摄像师同样重要。

电视记者在复杂多样的拍摄现场所应表现的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曾被总结为极富代表性的三字经验:挑、等、抢。

在本书谈到对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时,有必要对挑、等、抢做一个粗浅的介绍。

可以这样说,电视摄像师都应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既然“我在场”,我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挑到、等到、抢到最能反映所拍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最佳画面。

否则,即便是“我在场”,未能拍到令人满意的电视画面,一切都等于零,我的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

所谓挑,是指电视摄像师通过镜头挑选、发现和捕捉画面形象的能力。

摄像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必须精心选择最能反映本质内容的事物,选择人物最最富个性的动作、表情,选择最佳的光线效果和拍摄角度等。

如果缺乏这种挑选的判断力,对摄像师而言无疑是个致命的弱点。

摄像师既然以拍摄画面为己任,那么被摄内容的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动态等“典型形象”,就应该成为他挑选和拍摄的目标。

一些富有经验的拍摄纪实性节目的摄像师,往往善于事先估计事态的发生和变化,以挑选自己的拍摄时机和拍摄机位,提前做好准备,伺机捕捉那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对一个经常在事件现场进行随机性画面取材的摄像师来说,善于“挑选”的眼光显得格外重要。

正像美国新闻电影工作者萨缪尔森所说的那样:“能否装好胶片,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对准适当的方向举起摄影机,这是新闻摄”影师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难以重演的新闻是没有机会第二次拍摄的。

”同样,能否挑选“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向举起电视摄像机,也是衡量摄像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

所谓等,就是等待。

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必须善于等待,要等到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要等关键人物的活动,要等待某个精彩场景的出现;甚至,还包括要等待被采访者同意接受采访,等等。

也许你“挑”好了一个拍摄内容,但如果不能等待时机,等待最能表现主题和创作意图的画面形象的出现,就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到你所需要的画面素材。

有的时候,你为了完成拍摄任务,就不得不在拍摄现场开始“漫长的等待”,或许还会经历许多次的无功而返才能有所收获,感谢“功夫不负有心人”。

比如1996年中美知识产权北京回合的谈判,双方代表唇枪舌剑,直谈到凌晨一点方达成谅解协议。

许多中外电视台的摄像师就只能在谈判现场默默地等待,直至中方代表外经贸部吴仪部长和美方谈判代表满面春风地步出会场,哪怕自己满眼睡意,也必须打起精神开机拍摄下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谈判结果。

因为,类似这样的事件,谈判成功是重大新闻,谈判破裂同样也是重大新闻,摄像师只有以等待为代价,才能记录下这“成亦新闻,败也新闻”的历史性瞬间。

当然,等,绝非消极被动地等,也不是无目的地等,而应是以挑选的眼光,主动积极地、有预见有准备地等。

等,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摄像师随时随地保持人、机“高度戒备状态”,以等待被摄对象具备了在电视屏幕上最富视觉表现力时刻的到来。

所谓抢,就是要求摄像师身手灵敏,当机立断地抓拍。

那些经过仔细的前期准备和挑选的被摄对象,又终于等到了最佳的拍摄时机,对摄像师而言,这时候必须“抢”字当先,凭借自己的技术功底和艺术直觉,抢拍下稍纵即逝的精彩画面。

因为摄像师是没有机会后悔的,有些镜头一旦错过就可能成为永久的遗憾。

比如在1996年夏季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子5000米跑的决赛中,当临近终点时中国选手王军霞奋力超过了一直在她之前的某国选手,直至最终冲刺夺魁。

然而,担任现场直播任务的美国电视同行却令人遗憾地漏拍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t军霞赶超争先的“黄金一刻”,观众只能从解说员的现场解说中去“想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