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学期的翩然而至,在人教版的教材安排中,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板块——趣味语文。
占地不大却凝万顷于方寸,用时不多但聚才思于纸笔。
从把一字一句隔开的标点符号到名人雅士谈笑之间的逸闻轶事,她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她是留在孩子们嘴角的莞尔一笑,也是映在他们眼角眉梢的殷切思考。
请允许我猜想一下,诸位老师会认为“趣味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可有可无?抑或是不可或缺?恐怕前者居多呀!
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趣味语文这个板块你忽视了吗?你准备怎么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趣味语文,趣在何处?如何有趣的教授与接受?笔者认为,师生唯有正本清源、言意相融、诗画相携、学记相长,方能沉浸于语文的趣味天堂,方能领略语文的趣味横生。
一正本清源,还“趣味语文”的语文味。
人教版教材趣味语文的安排整理如下:
册数内容本册趣味语文
出现的次数
三上花鸭和彩霞(P50)猜字谜(P132) 2
三下看图说成语(P70)说言(P120) 2
2
四上好读书不如好读书清心也可以
(P20)坐请坐请上座(P80)
四下说信(P33)趣联巧对(P162) 2
五上“推敲”的来历(P38) 1
五下断诗成词(P20)手表广告最短的
2
科幻小说交通告示(P167)
2
六上妙答“一”字诗(P16)“比目鱼”
与“独角兽”(P97)
六下有趣的标点(P44)巧问妙答一个
2
逗号文豪与蚊子
你发现其中的玄机了吗?
(一)当我们老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审视“趣味语文”时,你会发现:成语是历史烟尘,对联是楚辞世界,标点是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诗词是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故事是明清的纷繁世俗,小说是宋元山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语文。
“比目鱼”与“独角兽”用深刻的眼神昭示文字所能达到的美的程度、“巧问妙答”构筑了一位需仰视才见的巨
人的谈话方式、“科幻小说”打开了一片自由与想象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
这也就是语文。
不得不说,“趣味语文”是大语文的一个片段、一个截面,让孩子们踏着春天一样轻快的脚步走进去,再踏着妙不可言的神秘共鸣走出来。
(二)从绕口令、猜字谜、看图说成语、单个字的拓展、有特殊含义的词的来历到各种对联、断诗成词,小至标点符号、大到广告告示。
包罗万象,名言、诗句、对联、谚语、歇后语,语文资源极其丰富。
小小的标点符号作用不可估量,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标点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玩标点,因势利导,拓展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故事,孩子们惊叹于标点符号的精妙和重大的作用。
故事是这样的;清朝的慈禧太后曾经让一位书法家给她题写扇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误把“间”丢了。
慈禧太后是何等人,大怒,眼看项上人头不保,书法家灵机一动,当场断句吟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也无可奈何。
瞧,标点符号的作用如此之大!竟能在御前救人。
说“汉语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语言。
”一点也不为过。
再看“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前者为反问句,后者为设问句。
小小的标点符号不但可以“刀下
留人”还能让学生认识学习修辞手法,真正的趣味无穷、变化莫测;更重要的是,在玩中认识到了标点的重要性。
真可谓“一箭三雕”。
二言意相融,还“趣味语文”的儿童味。
给大家先展示一下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花鸭和彩霞》
水中映着彩霞,水面游着花鸭。
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
乐坏了鸭,拍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绕口令”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对孩子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口才,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
”通过这则绕口令,不但使学生准确的掌握ia的读音,更是锻炼了学生“演讲口才”的能力。
在儿童味的绕口令里,学生领略了语文的韵律美、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
三诗画相携,还“趣味语文”的审美味。
(一)我们熟知的对联,在人教版教材的“趣味语文”中现身四次,每一次都相当惊艳。
第一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出现的上下联字完全一样的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意思是,在应该好好读书,读书有大用的时候,并不喜欢读书。
但在领悟了读书的趣味和用处之后,
渴望读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和心理都已经承受不了认真的去读书了。
相同的字的对联,背后却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言简而意赅,有着极其高深的审美意趣。
有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悲凉的意境,有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更无奈的调侃。
一副对联,简直就是一个人一生颓废、无用的写照。
不知这副对联出自何人之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文字功底,以致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警醒世人!
(二)第二次现身,“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市井小人也有读书的品味,高深如僧,也有俗世的人情世故。
一副对联,对人性的挖掘、对人的劣根性的揭露,都在文字之间玩味无穷。
文字小小游戏,人生大大课堂。
故事是天地之间的人情世故,对联是书本上的人生舞台。
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由此而博大精深,给今后的成长道路抹上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底色。
(三)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趣味语文”“妙答一字诗”时,原文如下:
清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教学时,我是这样拓展的:
一首古代诗
山林晚景
一花一柳一石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禅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一首现代诗
重逢
一阵敲门一阵风,
一声性命一旧容。
一番迟疑一番懵,
一番握手一番疯。
均是秋景,前者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诗中有画,画中有人。
而重逢是现代诗人流沙河写的,言之有序,言之有味:“开门、见面、发懵、回想、相认、握手、狂欢”叙事妙趣横生,人物刻画跃然纸上,其情其景,没有高雅的审美情趣,难以描绘的栩栩如生!
四学记相长,还“趣味语文”的家常味。
话说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嗜烟城癖,妻子屡劝不止,随做了一副劝夫戒烟的叠字联:“根根柱柱抽抽人人手手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
”丈夫见此联后思虑良久,最终下决心戒掉了烟。
别具一格的戒烟对联,体现了这位妻子的不俗见识和特殊才华。
试问,这样的女子当今社会有几人?
毛泽东说过“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实用性、实效
性。
“趣味语文”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反映,它犹如一滴水,但滴水藏海;它犹如一道亮光,但这亮光如电闪雷鸣。
牵懵懂之小手,启灵通之心智。
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学习语文,还语文于生活,还语文于趣味。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当中的“说学逗唱”、“生末旦丑”。
语文的本质是应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就是“趣味语文的家常味”。
这一点,从“说信和说言”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言为心声,谎言、谏言、真言、遗言等等,那一样不是人情世故、生活文章啊!生活味,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意所在,语文是一个五彩缤纷、鲜活浪漫的世界。
是活的、诗意的、春天万物生的、夏天燥热的、秋天盛大的、冬天静谧的。
综上,语文的内涵是非常的深的,它不仅是美的文章,还有美的字美的语言和美的言语。
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什么?一方面要借助教科书教好语文,做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带领学生阅读,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等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有一副好口才;能读懂一篇文章;能每天都阅读;能写一篇合格的好文章;能写一手好字。
人教版教材中的“趣味语文”滴水藏海。
我们可以利用这小角落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仅就我们的方块字而言,它能发展成独步中外的艺术绝对和它美的特质是紧密相联的。
在语文课本中,学生从文章
的关键字词中进行积极的审美体验,领悟汪曾祺的“行云流水、逸然散淡、文如白话”的语言美。
另外,美的言语审美在于引导学生多听多读,而“趣味语文”朗朗上口,怎能忽略?’“趣味语文”虽小却涵盖颇多,诗歌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喜剧的冲突美、都能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进而受到不同的审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