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概述
发病 基本原理 邪气(即致病因素)和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 作用,正气和邪气是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病机 分为基本病机和系统病机 基本病机有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有脏腑病机、经络病机、 形体病机、诸窍病机和外感热病病机。
病的本质着手,采用培补正气、增强体质所施行的护理手段。
(三)标本同护:指病证的标本俱急,时间和条件上不允许仅采用
单一的护理手段,必须护标护本同时进行的护理方法。
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指在病证护理过程中,不着眼于病证的异 同,而着眼于证型的区别,相同的证型采用相同 的护理方法;相同的病证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 护理方法。
同病异护:相同的病证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异病同护:不同的病证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五、三因制宜
因人 因时 因地 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患者年
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 措施
四、正护与反护
正护法:正护法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对护理个体的客观和主观
资料的收集、归纳、总结所得的结果与其病的本质相一致 所施的护理方法。
整体观念
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
辨证施护
辨证
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
五脏一体观--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 骸等,以五脏为中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割的有机整体
五脏--经络--精、气、血、津液结构上紧密 联系,功能上互相配合
病理 脏腑经络形体之间病理影响(局部和整体) 形神之间的病理影响 诊断治疗 诊断--“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 治疗--强调从整体层次上对疾病进行调节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产生邪正斗争的(阴 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全过程
证--证候,是疾病过程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 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趋 势转归。反映了疾病阶段性本质。
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 个别、孤立的现象。
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
根据护理个体不同的病证的辨证结果 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法则。
◎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 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 结合六腑、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 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
体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的含义
(1)何谓五脏?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2)何谓六腑?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的 合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 (3)何谓奇恒之腑?
与此同时,中医护理学术交流、科研、护理专著也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1986年,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成立了 中医、中西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主 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 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是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
二、标本缓急
指急则治(护)标,缓则治(护)本是在复杂 多变的病证中,由于标本主次不同而采取先后缓 急的次序。
内容:
急则护其标
缓则护其本 标本同护
标本缓急内容的含义
(一)急则护其标:指由于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总体
治疗和护理所首先施行的护理手段。
(二)缓则护其本:指在病势缓和、病情不急情况下,护理上从疾
(三)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名于世。在养生健身方 面,他倡导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5种动物的姿态 动作,把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的保健方法,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 法。
(四)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流芳百世。 (五)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 一部重要的药学巨著,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清代名医钱襄的《侍疾要语》是一部有关护理学的专著。
新中国成立后与近代的中医护理
20世纪50年代中医护理在医学中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及中医护理学习班,1958 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病学》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中医护理教育逐渐兴起,中医 院校纷纷开始招收高等护理专业,2003年南京中医药大 学率先招收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主讲人:
中医护理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 理为核心,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 规律,运用科学的“四诊、八纲”方法, 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 机及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辩证的指导下, 确定护理原则,三因制宜地制订护理计划,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其现代的护理措施实 施计划,以完成“为何健康,预防疾病, 参与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任务。
奇恒之腑包括脑、随、骨、脉、胆、女子胞 (胞宫、子宫)六种器官组织。
二、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 和“施护”。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 切)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归纳,辨别病证的主要 病位、属性。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辩证施护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反护法:反护法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对护理个体的客观和主观
资料的收集、归纳、总结所得的结果与其病的本质相反所 施的护理方法。
六、预防为主
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理解疾病ຫໍສະໝຸດ 三大部分:病因、发病和病机。病因 外感病因 (六淫和气) 、内伤病因(七情太过、 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瘀血。 水湿痰饮等)、其他病因(外伤、药邪等)
发展过程
(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二)开创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家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他的代表作是 《伤寒杂病论》,论述了对疾病的辨证施护理论和措施;在护理操作 技术方面,《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熏洗法、烟熏法、坐 浴法、占烙法、外掺法、灌耳法等。尤其是张仲景首创了猪胆汁灌肠 法。
内容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缓急 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四、正护与反护 五、三因制宜 六、预防为主
一、扶正祛邪:
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取用扶正为主祛邪为主 等护理措施。 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手段。 祛邪:消除病邪(包括生物-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