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我算不上贪得无厌,否则,身居如此高位,居心敛财的话,何止这区区几百万?诸多落马的高官,也并非个个天生长着一付贪婪的嘴脸。
当初假如有刚性的分权制衡机制,假如有刚性的民主决策制度,假如有刚性的亲属回避制度,假如有……我能走上这条不归路吗?近日,在安徽省亳州市的检察长座谈会上,该市检察院检察长陶芳德宣读了一份特殊的遗书——《悔恨的遗书》。
《悔恨的遗书》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被执行死刑前写下的。
从郑筱萸的忏悔中,陶芳德专门挑出了三句话,为与会人员细细解读。
这三句话是:“我这个单位太重要了、我这个岗位太重要了”、“当官一定要负责任”、“彻底地看出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
(9月7日《检察日报》)真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看郑筱萸的遗书,感觉到这三句话确实“朴实无华”,发自肺腑。
虽然这是郑筱萸迟到的“觉悟”,但却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
也许有人问,这迟到的忏悔有什么实际意义?有。
忏悔就是洗礼一个人的灵魂,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苏格拉底临刑时想到欠人家的一只鸡,让弟子替他处理这件事,对他来说这件事很重要,死也要死得清白,不欠账。
对人民有罪这是一笔最大的账,郑筱萸的忏悔是一个不应缺失的觉悟。
他能够在临刑前忏悔,反思人生,说明他的人性还存在。
只可惜这个忏悔来得太晚了,如果他在违反党纪并滑向犯罪深渊之路上早些警醒,早些向组织说出这些话,可能结局会完全不同。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我感到郑筱萸的遗书,特别是他留下的三句“大实话”,震撼人心,从反面给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对这三句“大实话”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个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权力,同时也就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重大责任。
因为他们的一个主意、决策甚至态度,往往关系到一项工作的成效,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并在全局上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就是责任。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责任重于泰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如果“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任其职而不尽其责”,甚至将权力看作是私有财产,独断专行,盲目蛮干,随意透支,其结果必然是权、财两空,落得被人民唾弃的下场。
试想,假若郑筱萸平时不迷恋权、钱,不乱用职权;假若他牢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假若他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何至身陷囹圄,生命终结?所以,郑筱萸的三句“大实话”,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那么责任意识不强的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因为只有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才能沉浮不躁,荣辱不惊,诚诚恳恳待人,认认真真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才能“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把人民的幸福当作自己终身的追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敬望“梦中”的官员三思从“经济人”角度为郑筱萸算笔帐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据6月18日最高检发布的消息称,过去一年半里,仅犯渎职侵权罪被处罚的国家公职人员就达6600多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218人,厅级11人,省部级2人。
这些数字让人吃惊,职务犯罪真的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吗?以最近曝光的郑筱萸案为例,我们从“经济人”角度来算算利益这笔帐,看看职务犯罪到底值不值得。
首先算“钱”帐。
郑筱萸收受赃款赃物合计649万元,649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笔很大财富,一辈子不吃不喝攒不到,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
可是,案发后合计649万的赃款赃物已经全部退缴,充实了国库。
反观郑筱萸自身,一点“好处”也没落着,甚至还要在法庭上恳求,在没收其全部财产的时候能否留下其“合法所得”,如果连自己的合法收入也保不住,就好比商人经商,没赚到钱,还把本也赔了。
河北第一贪李真在狱中说:“真不知道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事实的确如此,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跨度上来看,贪官们处心积虑,煞费苦心搜刮来的巨额财产,最终不过变成国库的一部分罢了。
郑筱萸的帐算对了吗?其次算“名”帐。
郑筱萸出生贫苦,读书勤奋,复旦大学毕业后,从浙江民生制药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逐步升为厂长,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入选首届全国医药行业优秀企业家,政府机构改革后,郑筱萸出任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民生制药厂的老职工都认为他平易近人,特别关心下属,认为他在民生制药厂的转型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既有金杯,又有口碑,被中央给予极大信任的郑筱萸,“严重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严重破坏了国家药品监管的正常工作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功不能抵过,从今后,不会有人再记得他的功劳,当人们再次提起郑筱萸这个名字的时候,想到的只有贪污、腐败、渎职、犯罪。
全国人民都会咬牙切齿的痛恨这个人,他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和后遗症不是一个死罪就能弥补的,他将被牢牢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郑筱萸本可带着人民的口碑离去,却遗憾地在历史上留下这样一个骂名,只为了那临时的,本不属于自己的649万,郑筱萸的帐算对了吗?再次算“家”帐。
郑筱萸罪行累累,却并没有出现几乎已成腐败分子惯例的生活作风问题。
我相信不是纪检办案人员粗心疏忽了,他们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但是并没有找到实质性的证据,只是含含糊糊的提到有些医药公司使用美女攻关云云。
由此可见,郑筱萸和他妻子刘耐雪的感情是非同寻常的,糟糠之妻不下堂,何况这个刘耐雪既是他的大学同学,家庭出身又远在他之上呢?郑筱萸的儿子郑海榕曾赴日本学习医药专业,回国后担任上海一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老总,儿媳是南京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
多么完美的组合,多么优秀的一个家庭!可是这个本该美满幸福羡煞旁人的家庭如今却支离破碎,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与无助:一家四口全部涉案,无一幸免。
郑筱萸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全家。
人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郑筱萸临到老被判了死刑,只能让他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独自面对未来的岁月了。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在参加竞选的时候,别人问他有多少财富,林肯回答说: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孩子,他们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对财富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命运,郑筱萸的帐算对了吗?最后算算“心”帐。
郑筱萸被抓之后还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写份忏悔书,我们也无法直接了解到郑筱萸心里的真实想法,我们就从众多“过来人”的经历对郑筱萸的心理变化作一些揣测。
案发前,担心东窗事发,吃饭不香,睡觉不甜,还老是做恶梦。
竟然有贪官在落网后感叹: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56岁的梁某某案发前是广州某运输集团企划部基建科科长,他在忏悔书中写道:收人钱财就等于收一个定时炸弹,炸弹的点火拉环就在人家的手指上,随时都会引爆。
郑筱萸在类似的思想压力下,往日的坦荡与自信没有了,心里充满焦虑与恐惧,总是被一层阴影笼罩着,挥之不去,饱受煎熬。
及至案发后,内心的焦虑与恐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责与悔恨。
广西原副主席徐炳松忏悔:“痛悔何必当初!”郑筱萸不会忘了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常常下雨天把鞋子放进书包,打赤脚回家的情景。
如今高官厚禄还不知足,结果身陷囹圄,颜面扫地不说,如何对得起那些对他给予厚望,在他成长过程中有过帮助的人呢?他对不住的人太多了!焦虑、恐惧、自责、悔恨,来自内心的不断煎熬终于让他体会到李真的忏悔“权和钱并不能让人幸福”的真实含义。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悔之晚矣!郑筱萸的帐算对了吗?职务犯罪值不值得,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相当明显。
郑筱萸的帐没有算好,这个“经济人”的角色也没有当好,他的利益不仅没有最大化,反而全盘皆输,输的精光彻底。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在郑筱萸之前,落网的贪官数以万计,然而他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却并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没能让他引以为鉴。
面对郑筱萸的案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借鉴呢?把那些帐本一一放在心里,面对诱惑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算一算,把“经济人”的角色当好,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平稳、更加圆满。
贪官不瑕自哀,而他人哀之;他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他人而复哀他人也。
药监部门存在“把关不严”吗?专访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人民网记者近年来,百姓对药品、保健品市场的意见很大:保健品功能肆意夸大,常被吹得像朵花,而药品异名同方、低水平重复、改变剂型牟取暴利等等现象,也已引起百姓和业内人士的不满。
许多人为此发出疑问:国家药监部门的作用何在?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药监部门审批时为何不把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郑筱萸局长。
药不假,假的是广告记者:对一些质量不好甚至伪劣药品,有人认为是药监部门把关不严,是这样吗?郑筱萸:药品的审批是非常严格的。
如果某个药品没有某种疗效而审批说有此疗效,只要有人举出例子,我们对当事人就不是一般的批评,而是严肃处理。
审批药品不是一人说了算,而是有着严格的程序:药品申报材料先报到省局,由省局受理并对其实验是否真实可靠、材料是否规范、齐全等进行初审,审查通过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经过专家审评,再写出综合报告送注册司。
注册司的相关处室审定后,司长签字,最后送到我这里签发。
审批的程序非常严格,以确保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
但是任何一种药品都是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权衡利弊以决定它是否被批准上市。
因为是有限的临床实验,所以评价存在一定风险。
应该说其安全性、疗效等基本情况在有限的临床实验中可以反映出来,但因为临床数量有限,有一些不良反应不一定都能在临床实验阶段反映出来。
这就是药物审批的风险。
我们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才决定某种药品是否上市的。
药品上市后出现了审批前未发现的不良反应,不是审批的问题,也不是企业产品质量的问题。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是我们对这个药品的再认识,药监部门要据此对该药品做重新评价,决定其是否继续生产,以保证百姓用药安全。
对保健品的审评比药品简化些,但也有明确的程序、技术和标准要求。
但在实际中,存在一些违法行为,如一些企业对其保健品、药品夸大的宣传,对公众产生了误导作用。
还有的违法行为是在保健品中添加其他物质。
记者:就是说,实际上有些人认识药品或是保健品是从夸大的宣传和不实的广告语中去评价其品质,从而产生错觉的。
郑筱萸:是这样。
主要是虚假的广告淆乱了视听。
对药品、保健品的广告内容及广告用语,药监局是经过严格审批的。
经过审批的药品广告内容,我们已经在网上公布,保健品广告在今年内也将在网上公布。
读者可以从网上对照查看那些广告的真实情况,发现不实广告可及时向工商局或我局举报。
不合标准的就淘汰出局记者:我国药厂批得太多,存在低水平重复。
有人认为这也是药品市场混乱的原因。
对此,您怎么看?郑筱萸:过去由于药厂批得太多,品种批得太多,造成的危害在后来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