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乌镇戏剧节策划方案篇一:【尝鲜】《惊奇的山谷》:乌镇戏剧节传统的一部例外【尝鲜】《惊奇的山谷》:乌镇戏剧节传统的一部例外众所周知,乌镇戏剧节有一个传统,即参展剧目只能在乌镇上演。
但在今年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乌镇戏剧节上,却出现了一个例外——由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指导的《惊奇的山谷》。
这部舞台剧不仅作为戏剧节的闭幕大戏在乌镇上演,更登上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舞台。
●《惊奇的山谷》为何能成为例外?作为乌镇戏剧节的艺术总监,孟京辉将这次例外解释为依据本届戏剧节主题所进行的创意之举。
因为这一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是“承”,而选取彼得·布鲁克指导的这部作品,让其从乌镇出发前往全国各地则正好能呼应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
显然,《惊奇的山谷》能成为这次例外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导演。
那么彼得·布鲁克是谁?为何能促使《惊奇的山谷》成为这次例外?其实,初次读彼得·布鲁克的名字,可能会让很多人首先联想到另一个相似名字——“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而在戏剧界,彼得·布鲁克也是这样一名“管理学大师”: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的他,现在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所著的《敞开的们》、《空的空间》等书籍更已成为戏剧理论界的经典。
特别在《空的空间》中,彼得·布鲁克更对戏剧发表了他的27种理解。
无论是“如果演员不再去刻意寻找安全感,真正的创造力就会充满了空间”,还是“能量本身并没有形式,但是它有方向,有力量”??无一不在揭示着成功戏剧的真理。
因此,有些人将其称为当代戏剧泰斗或戏剧界仰望的大师,自然也就造就了《惊奇的山谷》这部乌镇戏剧节的例外。
●《惊奇的山谷》有何与众不同?尽管彼得·布鲁克的泰斗身份造就了这次例外,但细细看过《惊奇的山谷》的观众们也会发现这次例外即使不囿于导演的身份,也可能成为必然。
因为正如彼得·布鲁克对著名导演林兆华说的那样“请把《空的空间》扔掉吧”,《惊奇的山谷》是站在他过往理论基础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会让看过的观众在简单的场景变化中感悟到舞台剧的魅力,更是一种对“承”的诠释与解读。
《惊奇的山谷》的灵感来源于波斯诗集《鸟的会议》。
在诗歌中,30只鸟必须通过在7座山谷之间的穿梭完成它们的探寻,但下一座总比上一座更难翻越。
而诗集中的一句“当我们探索大脑的山峰和山谷,我们将抵达惊奇的山谷”则成为了这部舞台剧的创作出发点。
凭借着对这句诗歌诗意的理解,作者彼得·布鲁克对俄罗斯记忆超人所罗门·舍雷舍夫斯基的真实故事进行了改编。
通过对拥有超乎寻常记忆力的报社记者萨米的讲述,观众们被带领进入一片神奇山谷,开启一趟关于“大脑迷宫”神秘旅程,感受人类因为自身的特别而获得的奇妙、兴奋、痛苦和感悟。
《惊奇的山谷》舞台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但在不断的移动中,切换出报社办公室、脑部神经科治疗室和舞台秀现场。
演员数量也很少,只有三位主演和一名乐手交替扮演着病人与医生,互相聆听互相医治。
但就是这种简单的配置,却犹如一本被无意翻开的推理教课书,语句朴素但逻辑严密;又像山谷中刮过的一阵微风,只带来几圈湖面上的潋滟却亦是精妙非凡。
●《惊奇的山谷》真正传递的是什么?“我走过了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这本是剧中神经认知学家所引用的一句《神曲》中的诗,但却与剧中三位主角所经历的故事一般相似,更传递出本剧最真实的设计初衷——我们能不能与身边人不一样?萨米女士在被诊断出记忆力超常后的第二天就被解雇,用眼睛治好自己瘫痪和本位障碍的男人不得不学着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内在器官并非那样敏感,可以从音符里看到颜色的男孩因害怕被关进医院一直到老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特长??尽管剧中这些主角们的天赋异禀有些夸张,但如果放眼我们自己身边,不是到处都有着这些“特别”的人吗?因此,我们变得懦弱胆怯和善于伪装,尽量使自己看上去能与他人无异。
然而,多样性和个性化其实才是我们人类的本质,“不正常”的人往往才可能是正常的。
而这也就是导演希望传递给我们的内容和他自己最真实的心境。
就像剧中使用的巴赫音乐,彼得·布鲁克想用《惊奇的山谷》唤醒大家对“社会化”的正确理解——融入社会不代表消磨个性与不同,也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受到历史的青睐。
篇二:乌镇戏剧节开票首日7分钟售罄一部剧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开票首日7分钟售罄一部剧“乌镇戏剧节开票八分钟,销售额过百万。
包工头主席感谢各位捧场!”8月5日上午10点19分,乌镇戏剧节主席陈向宏发表微博,公布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开票首日盛况!同时,戏剧节组委会成员黄磊、田沁鑫等亦发起抢票号召。
据乌镇戏剧节票务中心消息,开票7分钟,《大鸡》所有场次售罄;开票8分钟,100万票房;开票10分钟,售出5191张票;开票20分钟,售出9444张票;开票一小时,售出13256张票;截止8月5日中午12点,共售出剧票17902张,《大鸡》、《水中之书》、《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赌徒》、《卡里古拉》、《堂吉诃德》《樱之园》所有场次售罄。
“票没得好快啊,我已经守着抢了一上午,还是没抢到好位置??”抢票者还有点迅雷不及掩耳。
上至明星大咖戏剧工作者,下至文艺青年学生党,自从得知开票时间后,无一不满怀期待、内心紧张、思绪飞转、呼朋唤友,将购票作为8月5日唯一的大事!历经三届,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大家每年秋季最为期待的盛事,从首届的6部特邀剧目到今年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戏剧演出;从文艺青年的窥探,到今日的一票难求;从一个戏剧襁褓中的婴儿,到如今更上层楼的戏剧探索者;乌镇戏剧节让文化在这个水乡小镇再次激荡起涟漪。
为何如此一票难求?剧好、景美、服务周到!凡是与乌镇戏剧节有过一次缘分,必对其念念不忘,不愿错过任何一次金秋戏剧梦。
徜徉在十月的乌托邦小镇,享受顶级的视觉盛宴,感受最美的景致,体验最优质的服务。
与其事后捶胸顿足,不如现在就先下手为强吧!没抢到乌镇戏剧节演出票的观众不用担心,贴心的乌镇戏剧节组委会特地为每场演出预留了5—10张现场排队票,观众可在演出开演前至现场排队购买。
篇三:“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11月9日,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
乌镇戏剧节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种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大戏越演越多,青年竞演一票难求,大师论坛听众挤爆??作为“乌镇总设计师”、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戏剧节主席、现任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表示,未来的乌镇,将从观光小镇和度假小镇逐渐过渡到文化小镇,“乌镇戏剧节是一个梦,圆了戏剧人的梦,也圆了乌镇的梦”。
陈向宏是乌镇的掌门人,他迁出了西栅几乎所有的原住民,但留下了一个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古朴优美的古镇;他大手笔投入,在古镇保护上对修旧如旧又倍加苛求。
他运作乌镇的模式有叫好声,也有争议声。
根据一项数据显示,去年,乌镇景区游客接待量就突破600万人次,超越黄山,一举成为了全国第一。
单就商业运作模式,乌镇无疑是成功的。
或许在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之前,他的这种“就算不能保留古镇的灵魂,也要尽可能完整保留古镇躯壳”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可供参考的尝试。
旧貌与新颜在中国,古镇开发早已如火如荼,当年很多景区还是观光小镇时,陈向宏已想到把西栅打造成休闲度假小镇。
1999年,时任乌镇镇长兼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向宏开始接手乌镇的开发工作,在其商业运作下,乌镇对所有历史街区重新定位,大量收购旧石板、旧木料门窗,使得乌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的原真性。
20XX年后,乌镇开始闻名全国,成为中国古镇旅游最早的代名词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陈向宏对乌镇的感情很深。
他记忆里的小镇曾经很摩登。
家里有蔡司相机,外婆家还有真正的手摇唱片机、有“狗听牌”黑胶木唱片,唱片里有首歌叫《蔷薇蔷薇处处开》。
乌镇处于苏杭沪中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晚四点钟,都有一班大城市开来的轮船停靠在乌镇码头,上海的信息能很快传到乌镇。
当时大户人家子弟木心,在家里弹钢琴、看西洋画册。
“儿时古镇的景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乌镇西栅重新规划开发的时候,他一张手稿、一张手稿画出了儿时乌镇的样子,以至于如今游客看到的乌镇,就近乎他儿时的样子,原汁原味。
陈向宏仍旧记得刚刚开始开发乌镇时的情景,“三句话: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还有一片破房子。
乌镇有1300多年历史,其实使它遭受最大破坏的不是‘文化大革命’,跟中国有些古镇一样,真正被破坏应该是近20年,城镇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
”乌镇的道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1999年,先开发的是乌镇的东栅,思路比较传统,一条老街加几个博物馆,临街的老房子修个外立面,然后破墙就开店了,全国很多古镇都是这样做的,古镇做的都是观光旅游。
20XX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乌镇融资10亿元对西栅实施保护开发,保护工程是东栅景区的三倍多。
在东栅开发经验下,陈向宏不愿再走老路。
他提出了全新的古镇开发理念,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西栅。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原住居民统一搬迁出去,整个古镇重新规划,在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对于古镇的布局、功能区――作出细致规划。
“几十万方的图纸,都是我手绘出来的。
”他回忆了古镇的样子,也呈现出现在古镇的样子。
“我觉得现在搞古镇太浮躁,恨不得两三年里就能把所有东西保护下来。
由于这种浮躁,根本不尊重现有的历史遗存,把一些不存在的历史遗存当作保护的对象,去造一些假的东西来恢复它,而把真正的民间很重要的历史遗存给忽略了。
很多人到乌镇来说:哎呀,水乡风味真浓,其实我们是讨了一个巧,就是用减法,把所有不协调的建筑通通拆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