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
6、喜“短”厌“长”,即喜爱言简意赅、短小精 悍的报道,而对篇幅较长、不简明的新闻 报道,则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观众心理和接受习惯,按照为听 而写、为看而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求在 电视新闻文稿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
1、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做到用具体形 象的事实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 ,力求观众听得出、看得见、摸得着、感 得到。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笼统概 括性语言。
电视新闻稿的的播出、 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 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 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 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 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 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 看”的特点。
1、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口语化
• 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口语化,必须提倡写短句, 避免欧式化倒装句,因为短句念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顺耳怡心,有助于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 理解。有些电视新闻记者的文字稿中常常看到几 十字的长句子,这的确不利于电视口语化的形成 ,电视新闻语言文字是给人听和给人看的,不比 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它稍纵即逝,不能反 复阅读,这就突出 要求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口语化 了。通常,我们把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 主动句, 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经过这样的处理 ,虽说文字变长了,但口语化增强了,让播者上 口,听者顺耳。
3、电视新闻文稿的语句必须简短有力,每句 话不能过长、文字不能过多。句子过长了 ,播音员、主持人播起来吃力,观众听起 来吃力;句子简短了,既好播又好听,这 就要求少用形容词、副词、动词。
4、电视新闻应该通俗易懂,因为电视新闻稍 纵即逝,转瞬就过,其文稿写作力求做到 口语化,力戒“半文半白”,要求观众所熟悉 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地把事 实和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之易于接受和 理解。电视新闻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呢?首 先,语言文字要通俗流畅,尽量少用行话 、专用名词和术语。其次,要有必要的重 复,不要让观众因算帐、猜测和捉摸而转 移注意力,以影响传播收视效果。
2、电视新闻要写得短小精悍,要求篇幅短、 段落短、语句短。电视新闻文稿篇幅不宜 过长、字数不宜过多,应以短新闻为主, 一般不超过300 字,最长的不超过500 字, 关键是电视新闻报道主题要集中;
电视新闻的每个段落文字不要过多、过长 ,要做到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中心意思, 不要搞“多中心”,面面俱到。在表述这个中 心时,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文字 要精练、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所以,要使电视新闻语言做到口语化、个 性化,必须端正文风,深入实际,提高自 己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只有“词浅”才能与 观众更好地进行感情交流,只有“言近”才能 符合事物的特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只 有“旨远”才能提升电视新闻的品味深义,从 而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贯穿电视新闻采制、传输 、接收、传播全过程始终的实践操作基本理念。 我们都知道,电视新闻综合语言的表现,需要采 、摄、写、编、制、评、播等多个环节的密切配 合,互为补充,整体推进总体提高才行驶,特别 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必须贯穿这几个环节的始终 ,对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无论哪一个环节 出现一小点失误抑或差错和问题,都会对电视新 闻综合语言的全面表达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乃至 导致传播失败。
2、准确、精练、生动
• 准确、精练、生动是电视这一特殊新闻媒介对文 稿写作的又一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观 众品味电视新闻的意义和魅力,增强电视新闻的 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适应观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和心理承受能力,跟上电视新闻的传播频率和改 革步伐。气势磅礴、富有诗意、言近旨远的画面 和优美完整、入口入耳、入目入心的语言融合在 一起,不仅能充分反映电视新闻的主题,提示电 视新闻的丰富内涵,而且能突出体现电视画面的 综合功能。
二、拓宽报道面
• 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 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 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 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 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 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 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挖掘其深度
• 谨防一般化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 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 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 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 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 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 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 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 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 因此,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 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 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 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
• 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 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 报纸新闻稿不同;必须有广播新闻稿的突 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 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 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 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 。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 案” 。
3、喜“软”厌“硬”,即喜欢亲切悦耳和写作文 风和播音方式,不喜欢生硬干涩和新闻节 目;
4、喜“富”厌“贫”,即喜欢内容丰富多采、形 式活泼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厌恶内容贫 形式呆板老套的新闻节目;
5、喜“近”厌“远”,即喜欢在地域上或利益上 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报道,对相距太远 或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太的报道则漠不关心 ;
众多新闻学教科书都这样教导新闻学专业 学生和新闻宣传从业工作者,电视新闻文 稿写作要由观众的接受规律来决定。首先 ,我们来看看观众的接受心理状态,表现 在一般传播规律上,主要有:
1、喜“新”厌“旧”,即喜欢听时效性强的新闻 报道,厌恶时过境迁、慢三拍的新闻报道;
2、喜“肥”厌“瘦 ”,即喜欢看内容新颖、富情 趣的新闻节目,不爱看毫无兴味的新闻报 道;
3、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个性化
• 除了讲究口语化外,电视新闻语言还要求做到个 性化。所谓个性化,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运用要 合乎新闻事物的特征,不要硬贴上去,沾不上新 闻事实的边,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宋代诗人黄 庭坚曾说:“欲得妙入笔,当得妙入心”。写出富 有个性化特点的电视新闻文稿,除了靠电视新闻 记者的主观努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感受外,还得努 力深入基层实际,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用心观 察,认真揣摩人民群众的语言,从中挖掘提炼出 能反映事物特征的语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