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常 州、苏州、广州和石河子等城市都进行了城市生态研究 工作,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
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研究, 主要有:
①上海典型街区和卫星工业城镇的生态研究,能量 利用和能量流动格局研究、水和其他物质利用和循 环利用的研究、居民生活环境的研究和典型区域或 城镇的生态研究;
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
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 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
主要理论: 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 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最愿意和有价 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 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 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
帕克的追随者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 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 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演替概念应用 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 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
1975年巴黎“人类居住地综合生态研究”工作会议
1977年波兰的(“城市系统的生态学研究”)协调 会议上,正式确认“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 其他人类居住地”。1975年正式列入UNESCO “MAB” 国际计划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专题 是该计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 志(Urban Ecology)。
括大气、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行为、土 地利用、人口统计学与健康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
4、1980年后, 主要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循环,以及城市生 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研究等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以人口为基本 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 社会特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霍华德(E. Howard) 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 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 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 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 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 会受托掌管。 (见图1-1)
(三)新建的大城市
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 of Brasilia)--从平 地建设起来的新城。
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 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 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 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 利亚,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
②上海郊区乡镇的生态研究,近郊乡镇的生态区划 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农工商复合的农村系统优化模 式的开发研究、城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预测 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③上海农牧渔副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工程研 究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 关系,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如热带 雨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 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 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 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 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 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 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意大利罗马,涉及到的内容有:交通、能 源、城市扩展、污染、动植物区系和土壤等 环境条件多个方面。
日本的城市生态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71~1974年,城市环境影响下的动植物、微生物群 落的动态以及城市环境的特征;
2、1975~1977年,以动植物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3、1978~1980年,是以人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
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 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 在一 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
想。
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hool of sociology) 与芝加哥城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 (R.Park)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 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将生物群落学 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
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 4层的大 平台,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 也是全市的商 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 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 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 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城市绿化率 60%,人均100平方米。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 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
(2)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 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 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研究。
(3)以城市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 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 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 系研究。
(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 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 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 等。
图1-3
哈里斯(Harris), 厄曼(Uiman)提 出了多核理论,指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 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 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 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 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 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二)卫星城与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 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 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 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1.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 ➢2.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 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 ➢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 有全套的服务设施。
1925年,伯吉斯(R.Burgess)提出 了城市的 “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 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 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 然生态的结果(图1-3a)。
赫特(H.Hoyt)于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
(图1-3b) ,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
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 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 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 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 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美国和 加拿大当前许多城市的空间形成较相一致。
图1-1
190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韦林(Welwyn)开 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 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 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 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四)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60’s,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的“人与生物圈”(MAB)计 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 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 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
最多不小于10: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 自迁居。 荀子(238B.C.)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170A.D.,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 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 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 发展。
(二) 巴黎的改建
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 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 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 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交通。 1852年巴黎改建, 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 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 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 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 急速发展起来,到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 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 的发展。而1871年10月8日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 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以 新建房屋的需求。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芝加 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 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 派”。
1980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欧洲生态学会议,涉及: 城市系统的特征、人类活动对城市生境和生物群落的 影响及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德国法兰克福将城市与郊区视为一个生态 系统,用生物指标显示大气污染的情况,建 立了该市的敏感度系统模型,预测城市的发 展方向,并通过调控使城市向最优化方向发 展;
城市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 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主轴线长 6km,东段置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 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 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 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西段 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南北向轴线 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km,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 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 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 置格式基本统一。
相关主题